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性别比     
苏征耀 《世纪行》2006,(2):38-42
20多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走高。国内专家据此分析,到2020年,全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至4000万:国外舆论则预测,若干年后,中国将有5000万男性无妻可娶。女性短缺,在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或许能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解决婚姻问题;而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难以想象能以上述方式觅求出路,必然会诱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尽管中央和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截至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向高位攀升。  相似文献   

2.
杨有旺 《世纪行》2008,(2):29-29
“十五”以来.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五”期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水平上升1.7个单位值的情况下.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由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28.86下降到2007年的120左右。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每年出生一个中等县市的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应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赵新 《乡音》2013,(10):16-16
近年来,随着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引起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保持合理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生态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作为全国第六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缓解,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已对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衡深受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实现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94年以后有迅速攀升之势,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省际间很不平衡。由于传统生育观的驱动,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向,监管乏力,《刑法》立法缺位和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分重要,必须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等举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直实行严格控制人口的战略,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20年来全国少出生人口3亿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失调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愈加严重。造成人口比例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1,(2):66-F0004
2010年,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持和扩大了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我区诚信计生获全国人口计生绩效考核评估创新奖并在全国推广,关爱女孩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获全国人口计生绩效考核评估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旺 《政策》2006,(3):45-4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2001-2004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131、129.8、126.9; 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对29个县市区进行的半年考核,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9.
调研数据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17-119
▲中国人口面临五大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大陆总人口1 3.4亿。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 4.5亿左右。中国人口发展主要有5个问题: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第二,人口素质总体不高。每年出生时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缺陷的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全国各类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6.34%。第三,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出生人口性别比总  相似文献   

10.
如何应对上海的老龄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趋势] 老龄化趋势明显加速 到2004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为260.7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2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0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4.87%。上海的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老龄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1994年达到120以上后,一直在高位运行。传统的生育观念、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流动育龄女随访服务难落实等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影响到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抑出生人口性别比,要从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入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孩、女性的合法权利,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防范为主、堵疏并举的方针,切实在社会形成综合治理的氛围和声势,着力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方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2.
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已造成严重失衡。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为全国首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绩显著。但从八十年代开始,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却一直处在持续上升之中。“三普”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男孩偏好:基于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男孩偏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有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绩效的实现,但受到男孩偏好强弱程度的影响。论文结尾分析了研究结论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政策启示,并指出了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烟台市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山东省提前了7年,比全国提前了13年。截至2011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达126.3万人,占总人口的19.38%,预计到2013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将首次超过少儿人口抚养比,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2%左右。面对咄咄逼人的老龄化态势,烟台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一项产业提上议事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15.
数字     
《人民公安》2013,(9):5-5
中国是世界上性别比例失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婴出生数/同期女婴出生数X100)从1990年的111.36增长到了2012年的117.7,  相似文献   

16.
李玮 《时事报告》2007,(4):20-21
政策背景:目前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为此,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数据     
《中国妇运》2015,(2):47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4)》。其中包括的部分数据有:2013年,中国0—17岁儿童人口2.74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占世界儿童总人数的14%,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在2000—2013年间下降了21%。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109升高至近年来的118。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反映出女孩生命权受到侵害和长期的性别歧视,对女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蒋惠华  李海峰 《今日浙江》2006,(11):66-66,F0003
舟山市普陀区辖6镇4乡3个街道、30个社区(居委会)、41个渔农村新社区、173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31.64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48万人。“十五”期间,全区常住人口出生9016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5.66‰,人口自增率-0.99‰,计划生育率99.41%,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圆满完成了“十五”人口计划。普陀区已连续8年实现人口自然负增长。2001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2003年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2004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药具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  相似文献   

19.
代表语录     
《中国人大》2008,(23):5-5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郭丽虹:国家应该高度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控,防止  相似文献   

20.
男女比例失调,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