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钟晓宏 《前沿》2011,(15):49-53
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界有诸多争论和分歧。其根本缘由在于未能厘清马克思和当代实证主义关于“实证科学”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性。在马克思这里,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以批判思辨哲学为前提的实践基础上,以历史的感性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当代实证主义则仍然以抽象的思辨为基础,将“实证科学”定位为理论命题和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关系确立过程。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深受实证主义将“科学”实证化的影响。甚至成为困扰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文章指出必须扬弃当代科学实证化思潮造成的遮蔽,才能澄清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科学的本质。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科学地指导中国现实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孔扬 《前沿》2012,(9):35-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真正含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演,而是以"历史"作为新的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也是世界观——把"世界"看做"历史"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所实现的这场哲学革命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前提和思想的前提,牢牢把握住这个双重前提,乃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出场缘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术语使用可以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天才发现",首先是以"历史观"的方式出场的,"历史"首先作为实体或研究对象而存在。但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了世界观的意蕴,"历史"或"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都构成了我们"观世界"的方式,都成为了一种解释原则。但这种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即陷入了能指与所指、语言与存在的"二元断裂"。在马克思的真实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以"新世界观"的方式出场,其可能性的条件恰恰是突破实体主义与解释原则的二元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依靠"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存在论的根基上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真正统一,成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根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同时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唯物史观是适应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哲学形态。围绕全球化的现实特点、全球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互动而在规律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必然性如何贯穿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历史必然性应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穿下去,但现实社会如何贯彻,则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贯彻程度。因此,历史具体呈现什么面貌,不能直接归结为历史规律的客观支配作用,在现实意义上,人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精神。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溯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6.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8.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大有裨益。 我们知道,一切现实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世界的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而今大的奋斗又描绘着未来历史的画卷。不懂得过去的历史就不懂得今天的现实,也就不懂得未来世界向何处去。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过程来看待。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它在唯物主义的演进中实现了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从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到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革命。将这一世界观革命的实质概括为把‘世界’理解为‘历史’,它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形成基础——历史的前提、思想的前提和阶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蕴含着马克思毕生革命旨趣的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思想基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只是观念地呈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回到现实的历史,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以揭露社会生活中复杂的现实矛盾。从思想史背景上讲,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受到了费尔巴哈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又提升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赋予唯物主义一种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效用,从而为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历史路标。  相似文献   

11.
黎澍同志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五期上发表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文,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两者均违反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原意,而非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来与黎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实践才是恰当的。历史是实践的真正本性,历史是展开和理解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历史性的现实展现或实现了的人的历史性。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的本质极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认为,人类历史的进化发展表现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高中哲学教材并未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主题专门展开论述,只是为分析价值观和理想对人生、社会的作用打下理论基础而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见教材第六课第一节)。诚如教材所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懂得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田润锋 《求索》2008,(2):115-117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新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贾磊 《长江论坛》2023,(4):28-37
人类终将因为资本主义内在危机的总爆发和无产阶级能动的革命实践而进入以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全面考察得出的一个堪称其理论体系之核心主线的科学论断。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解为“现实的人”经由自身能动的“实践”不断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过程,是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观念前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处境,为人追求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来看,政治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经济上取得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文化上实现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普遍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备的三个主要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6.
符原青 《湖湘论坛》2002,15(2):20-21,90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但由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影响,人们一般都把认识论只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忽视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也受其影响,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样的提法,但他在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时,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起源、基础、动力、本质、过程等一系列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全国地、市以上党校普遍开设了历史课。但是,对于历史课在党校教育中应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认识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些看法。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级党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利于加深学员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扩大知识面”。历史课正是为此而设置的。我们知道,历史是以往人类的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学习历史科学,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昨天,从中吸取足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从而加深对现实的认识,正确地预测未来,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课在党校教学中虽属于文化知识类课程范围,但起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  相似文献   

19.
解根法 《前进》2002,(6):26-27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对实践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是实践好的前提,实践好是学习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人类劳动并制定出正确的劳动概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各个主要概念都是历史地从劳动范畴的逻辑展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体概念,并且它们都将在劳动范畴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现实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