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仇华飞 《美国研究》2005,19(1):139-147
国际关系学者霍士第 (K.J. Holsti)认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仍无一共同认可的准确定义①。早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论的争论曾掀起高潮。但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名称不同,实际上属同一学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来说,传统学派沿用前者,现代行为学派多采用后者。2001年出版的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乔舒亚·戈尔茨坦 (JoshuaS. Gol dstein)的《国际关系》一书,以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全书内容的基本框架,从这两大领域论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②全书分两大部分:“国…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位: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视角的选择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由生态位发展而来的可持续发展位可作为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新视角.可持续发展位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与综合国力、国家权力、国家利益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存在着重大区别.可持续发展位对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仇华飞 《美国研究》2007,21(1):136-144
国际关系的基本政治环境是“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处在绝对安全环境中。①在国际安全困境中,各国都努力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以影响对本国安全构成威胁的环境。对于国际安全环境的理解,不同的研究取向产生不同的分析方法。理想主义学派强调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视为维护本国安全的“公共产品”。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规范、秩序和价值观念制约国家对外政策的制订,甚至可以改变对国家利益本身的建构”。②丹尼尔.帕帕在其新版《当代国际关系:认知建构》③一书中,结构性地论述了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诸多因…  相似文献   

5.
苏长和 《美国研究》2001,15(1):138-146
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的人,一位是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教授,他以<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整个国际关系学中的大师地位;而另一位,就是美国东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后者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了,另外,近2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安全事务中居主导性地位,对国际体系结构、国际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非对称性特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战略不仅决定着中美关系的走向,而且直接涉及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正因如此,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7.
荣誉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荣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分析了荣誉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荣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从人性的多元性出发,分析了荣誉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原因、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荣誉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既能导致国际危机升级也能通过维持国家内部的群体认同改变国际格局。它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王明国 《当代亚太》2011,(2):6-28,5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开始走上了相互借鉴、学习的道路。国际关系学者和法学研究者在遵约研究方面具有共同的议程,遵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方面。遵约被国际关系学界用来衡量制度的因果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遵约与国际制度有效性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遵约是对制度因果关系的误读。此外,认识论、方法论上及分析层次、内生性问题上也对遵约研究提出了挑战。遵约研究对制度有效性的启示在于:应该慎重选择衡量结果的指标,从而准确评估制度对国家政策和行为的因果影响。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等方面。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关系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产物。同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框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将给整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国家-国际区域-世界,构成一个整体.现代国际区域是以国家为本位,由多种区域链接机制和区域共享利益构成的.尽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也有作为国际区域的共同特性.需要创建国际区域学理论,回答国际区域是什么、国际区域怎样构成和国际区域如何运行的问题.国际区域学是把国际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需要把国际区域基础研究、国际区域功能研究、国际区域制度研究统合起来,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秩序构建问题上,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理论、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思想、基辛格的国际秩序演变观,是三种来自不同思想谱系、取向与功能各异、对国际秩序延续和转型有着各自思考的理论。虽然三种立场之间有时看似对立,存在着相互冲突与逆转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彼此接近、展开对话,乃至探寻共识的空间。从物理学意义上的外在结构,或简单引用历史先例,来寻找未来世界秩序演进的轨迹,显然已经不够。关注上述不同立场间的争议与各自在互动中的调整,研究各大国间很不相同的国内进程与"全球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20年初俄罗斯开启了"2024议程"。俄罗斯政府改组和普京提出宪法修正案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与相关的广泛讨论,不仅旨在解决社会经济的紧迫挑战,同时也指向2024年现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的中长期政治经济安排。像俄罗斯这样将当下困难问题的处理与长远发展战略部署加以联系,将本国内部事务的转型与未来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衔接的做法,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以广义系统论一般模式的构造为基础,从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国际政治体系的功能和环境、国际政治体系的稳衡和变革四个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思想史中的主要理论,加以梳理、比较和分析,进而揭示系统论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彰显诸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希望通过对科学知识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相互借鉴关系的辨明,能够在更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下建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Historically it is not strange that the Anglophone elites in Cameroon took their cas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this was a strategy that they employed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A number of petitions and constant visits were made to the United Nations (UN) by Anglophone elites concerning British neglect of their territory. These petitions were made in the form of presentations b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in New York or whenever there was a visiting UN mission to the trust territory. Nonetheless, since the early 1990s, the pattern of petitions has changed drastically. Petitions against the new state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earlier petitions against colonialism. The aim of the petitions against the new state has been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U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he injustices inflicted upon minority English-speaking Cameroonians by the ruling government. The Anglophone elites believe that, by making their plight know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latter might intervene to restore the statehood of Southern Cameroons.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humanitarianis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y tracing the origins of development volunteering programs, which are a key point of public interaction with foreign ai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stralia's Voluntary Graduate Scheme was established in 1951.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program's first decade, tracing its interactions with postcolon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and missionary Christianity, and situating it with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s of Australian‐Indonesian relations, Asian decolonisation and the Cold War. It concludes by tracing VGS'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programs including Britain's VSO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ace Corps,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olunteer Graduate Scheme to the history of humanitarianis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The potential roles played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Japan regard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often neglected. Drawing upon a few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by highligh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article aims at analyzing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Japan’s local governments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First, it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b-national or paradiplomacy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Japan’s local governments in such framework. Second, through showing how their local leaders attempted to pursue local or personal interests by tak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s hostage, it uses four local governments in Japan that have peculiar interaction with China as case studies. Finally, it previews some patterns as derived from the cases, in order to draw some implications for both Tokyo and Beijing.  相似文献   

16.
王传兴 《欧洲研究》2012,(1):115-127,3,4
国际体系变迁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界定标准的差异,国际体系变迁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区分。本文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是以时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存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连接关系,因而这种归类有助于避免机械地将"体系本体转型"与"体系要素转型"割裂开来。在作为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不同——同质性与异质性——国际行为体之间,其结构性权力变化、结构性权力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以及结构性权力来源领域的相对重要性等,在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代历时性/共时性国际体系变迁中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如果当今正在发生的是又一次历时性国际体系变迁——即从现代国际体系到后现代国际体系的变迁,那么其对新型国际体系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ecurity sector reform (SSR) in Kosovo remains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The existing approach is heavily driven by international agenci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at role is played by local research in Kosovo’s SSR?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that local research poses to internationally led SSR in Kosovo, 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local researchers make to the decision-making of international practitioners. In Kosovo, local research organizations produce research analysing and critiquing international SSR and offer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he study builds on existing studies of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research use in policy-making and new evidence based on the author’s interview survey of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in Kosovo.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researcher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practitioner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Kosovo’s SSR. The study deconstructs the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agencies at the heart of the local/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t explains how local research on topics of security, justice and rule of law,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tioners,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SSR and contributes to international SSR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8.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9.
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原 《当代亚太》2011,(6):5-32
冷战后美国和中国各自的行为选择不仅与此前霸权国和崛起国战略互动的历史经验大相径庭,而且现有的理论框架难以对其做出逻辑一致的解释。这种经验和理论上的双重困惑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讨论了1945年以来大国之间几乎不再有战争这一变化对大国影响力获取方式的影响,然后将霸权国和崛起国的行为纳入到博弈的分析框架中,通过类比微观经济世界中寡头企业的行为规律,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当前时代霸权国和崛起国互动模式的动态分析框架。根据本文的理论,在"大国无战争"时代,崛起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的利益交换竞争中获胜。当前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如何避免战争以保证崛起过程的和平,而是在美国业已抢占国际安全保障供给"市场"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提高中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博弈类型与国际机制--APEC方式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2,(4):47-51,56
博弈论对具体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具体利益博弈的类型不同,它所要求的国际合作机制也不同.亚太经合组织内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博弈是一种特殊的非合作型博弈,这决定了A距C合作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