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却得不到正确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政党的历史演进逻辑大多遵循着“目的论”亦或“工具论”,它们都是一种线性解释范式,将复杂的人类社会及社会政治问题简约化,忽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的政治功能的发挥和自身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建党90年以来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有一些重大概念很好地融合了历史性与社会性,阶级性与人民性。如何考查这些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概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寻找制约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党主导和社会发展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历史性和政治性判断。研究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发生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发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党课》2020,(4):18-22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导源于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历史性选择的基本依据。“世界历史”理论有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是提出者,列宁是继承者,邓小平是发展者。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世界历史”格局中的中国国情分析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作出过不朽的历史功绩。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将表明:人类世界历史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决定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依据,论证了其灭亡过程,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了科学;他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将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本质力量归位于人自身,给予了人类掌控自己命运的现实可能性,从而赋予人类“积极的自由”以现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在其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玲 《党史博采》2005,(3):140-141
一个社会的道德基本原则是该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依次存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道德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对以往道德基本原则的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跨越,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观念的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线路进行:一条线路是抛开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从社会本身来研究发展问题,表现为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开始,经过“基本需求战略”,走向可持续发展论。另一条线路是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走向可持续发展论。第一条线路不关心人类生存危机,其发展理论的演化不可能得出可持续发展结论;而第二条线路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这两条线路在时间上并行,但跨越的理论障碍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前,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历史终结论”,宣称冷战结束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已经是人类意识形态的最后形式;二十年后,福山在其新作《历史的未来》中提出,支撑自由民主的中产阶级正在衰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无力应对危机.二十年的光阴,福山从“历史的终结”走向“历史的未来”,不是其思想的转变,而是一种基于现实而在理论上的修正,其根本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福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呼吁批判自由市场与新保守主义的理念,改革社会政治体制,在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意识形态,进而巩固中产阶级的地位,保卫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界质疑和批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指明了“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隐喻性。从当代哲学一语言学角度看,“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确实具有隐喻性。在对“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肯定理解到否定理解的具体讨论过程中,不仅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深度,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总体统一回归到当代哲学的视野之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推动社会革命中契合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逻辑理路,在与人民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补充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内容,已成为继依靠人民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之后的第二个答案。进入新时代,“四大危险”和“四种考验”是我们党在跳出历史周期率实践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提高“四自能力”,在接续奋斗新时代中发挥自我革命精神答好如何实现长期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历史性的长期考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指 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 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 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 生的变更出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 由此,笔者有以下体会: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而非 主观意志的产物。 人类社会活动(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经过沉淀而成 为历史。 历史经过沉淀,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之过去、审视历史之当下,指明了历史之未来的发展方向。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个不断进步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通过采用“合力论”的分析方式,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认识。进一步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看成一个无主体的偶然结果的错误论断,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积蓄起新征程上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娓军 《新湘评论》2010,(11):63-63
恩格斯在此从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上批判了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深刻论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认为道德并非像杜林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阶级都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凌驾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之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且“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用这一历程去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能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孟庆仁 《理论学刊》2003,2(6):32-35
历史进步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主要表征着社会历史的前进、上升运动 ,但总是走着曲折的道路 ,有时伴以历史退步。历史进步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对抗和非对抗。历史进步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这一标准是被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所决定的 ,同样带有历史性和暂时性。  相似文献   

20.
(一) 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三百万年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迫使人们思考着这样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