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犯罪学的研究中,对于犯罪情境的基本含义,学界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同。对于犯罪情境的构成,基于日常活动理论、“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死角理论、六要素说和三要素说等不同的理论预设,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构造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种构成理论存在交叉和包容。确定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犯罪情境构成模式,应该结合我国犯罪控制的制度基础和现实做法,以求为实务操作中的犯罪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官黑勾结”,“黑色经济”,“黑吃黑”,“第二政府”、“第二法庭”、第二派出所”等现象无不与黑社会性质犯罪紧密相关,黑社会性质犯罪对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渗透破坏已经暴露出我国预防与控制犯罪的机制仍存在不足。在新形势下,加强立法,重典治黑;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强反黑宣传力度仍是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金融行业的腐败犯罪现象严重,必须大力遏制。防治金融腐败犯罪应从“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严惩是手段”等四个方面着手,从而较好地解决金融腐败犯罪“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愿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洗钱”既是一种犯罪行为,又是使犯罪规模升级和恶性膨胀的重要根源,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为有力打击和遏制“洗钱”犯罪,必须加深对“洗钱”犯罪问题的认识,在用足用好现行法律打击“洗钱”犯罪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反洗钱”立法,构建我国“反洗钱”的情报网络和惩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走向开放,大学生的犯罪率急剧上升,如何遏制大学生的犯罪已成为全社会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本文试图摒弃传统的思路,以周一超的个案为例,从犯罪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6.
预防和打击“扒窃”犯罪是城市街区犯罪侦防的重要内容。以北京为例,新形势下,大城市扒窃犯罪的规律特点与以往已有所不同。为有效遏制“扒窃”,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研判机制、协调合作机制、科技强侦机制和侦查破案机制,这是有效控制城市中心街区犯罪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毒品犯罪的关联性 ,是指毒品犯罪与涉枪涉黑、涉黄涉赌等相关犯罪具有相互牵连和影响的特征或属性。其类型可分为犯罪学类型和刑法学类型。把握毒品犯罪与其它刑事犯罪的关联性 ,积极开展对毒品犯罪的“主攻战”和“配合战” ,才能从根本上打击和遏制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8.
断念是行为主体(特别是青少年越轨者或犯罪人)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对犯罪偏好明显与确定的拒绝。现阶段犯罪预防措施主要通过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来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增长趋势,绩效前景颇为黯淡。从聚焦于犯罪原因分析到致力于犯罪断念研究的战略性转向,将成为当代社会犯罪预防的重要突破。作为人生状态与行为过程的犯罪断念,在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的结合中发挥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抢劫、抢夺(即“两抢”)犯罪已成为困扰城市安定的重要问题,不仅是量的增多,而且已有质的变化。本文作者就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遏制城市“两抢”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打防“两抢”犯罪的三个难点以及队所的职责分工,决定了队所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公安机关在队所协作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但是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公安机关要以打防“两抢”犯罪为契机,以有效遏制“两抢”犯罪发案势头和减少“两抢”犯罪为目标,逐步完善队所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且呈现出新的动向与特点。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犯罪的源头,要遏制犯罪,必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源头抓起,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2.
犯罪源头-未成年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且呈现出新的动向与特点.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犯罪的源头,要遏制犯罪,必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源头抓起,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3.
财产犯罪是一类犯罪,由多种具体侵犯财产犯罪的类型组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财产犯罪具有犯罪数量高发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等重要特点。财产犯罪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遏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犯罪”与“转轨期犯罪”的概念有利于科学解释我国现阶段的犯罪高潮现象,有利于发现犯罪活动升降的规律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有利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学、犯罪学、社会学理论,在科学研究的角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犯罪本源论     
犯罪本源是犯罪产生的根本来源,具有终极性,一般性,不受限定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本文介绍了犯罪本源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即文化本性说、犯罪张力场论、本能异化论、三大差异论,并提出了犯罪动力论的新现点.  相似文献   

16.
有组织犯罪,特别是其最高形式-黑社会犯罪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三大犯罪灾难之一,当前我国出现的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其雏形。本文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犯罪在我国滋生、蔓延的主客观原因、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遏制和打击的对策、措施,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犯罪的道德属性并不总是确定的。罪与非罪之间、罪犯与守法公民之间,有时并没有实质的界限。主要原因定:第一,法定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不明显。第二,在近代犯罪学派那里,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已经弱化。第三,犯罪的发生,从大的社会背景分析,有其必然性。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更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第四,实际上的“犯罪”在向法律上的“罪犯”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去防控犯罪。归根到底,制度建设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犯罪在起源上具有同步性。人性在起源的复杂过程中为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包括制造工具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犯罪之所以能伴随着人性的起源而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异化。犯罪起源于非规范行为,非规范行为根源于三大差异,即人性的差异。我国在犯罪起源上的传统观点认为犯罪起源于私有制,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已用大量材料证明了犯罪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人的犯罪和反犯罪都是由意识所支配。失控型犯罪和受控型犯罪都是更犯罪意识弱化造成本文论述了受控型犯罪的形成、特点、趋势以及遏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犯罪的高级形态,有组织犯罪组织严密,危害严重,但发现不易,查处困难。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愈高,形式也日趋公司化、企业化,手段日趋现代化,犯罪的领域也愈趋扩大。因此,选择最优的治理手段势在必行。对有组织犯罪从“打早”、“打小”开始,力求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既可以避免或减少被害,同时有组织犯罪在新萌状态下犯罪组织化程度不高,可达成投入少、效果好的遏制效果。而要达成打早打小的效果,尚需相关法律规则的完善与观念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