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侦查讯问中司法诚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司法承诺。司法承诺,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公民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或者就特定的法律后果所作的许诺和保证。在我国侦查讯问中,司法承诺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是我国的刑事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而目前此政策的困境就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只有从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两个方面来实现司法诚信。  相似文献   

2.
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陈述自愿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嫌疑人陈述自愿的保障,是正当讯问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侦查讯问与犯罪嫌疑人陈述自愿存在种种现实冲突,应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律师在权。限制讯问结果的运用,录音、录像监控,增强相应机关的独立性,以及完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等,解决犯罪嫌疑人陈述自愿的制度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诱供是缺乏验证性的讯问作弊,它通过欺骗行为诱导或误导被问人作出供述,具有侦查自欺、对象欺骗、司法欺骗的三欺特征。正是这种方法的普遍使用,形成了我国错案的主要致错模式:"刑讯逼供-诱供"。破除这种流行错误的方案是建立知密讯问规则,我们司法需要确立这样的信条:供述的知密验证是证据可信的前提。知密度越高,供述越可靠。依据知密讯问规则,我们可以发现诱供本质上就是对知密讯问规则的破坏,因此知密讯问规则应当演化出作弊审查规则。这些基本规则理念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改善讯问程序、提高讯问质量,为遏制和消灭刑讯逼供创造合理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如果引入沉默权,必然会对公安机关产生重大影响。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它将对以口供为中心的侦查模式、“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产生挑战,从而使犯罪嫌疑人有了一个理直气壮的反侦查机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使得我们的诉讼模式跟刑事诉讼的精神相一致,而且可以逐步改变侦查人员依赖口供的心理。对此,侦查机关应该重新构筑侦查讯问模式、注意讯问方式的转换和对讯问功能弱化的补救。  相似文献   

5.
诱供是缺乏验证性的讯问作弊,它通过欺骗行为诱导或误导被问人作出供述,具有侦查自欺、对象欺骗、司法欺骗的三欺特征.正是这种方法的普遍使用,形成了我国错案的主要致错模式:“刑讯逼供-诱供” . 破除这种流行错误的方案是建立知密讯问规则,我们司法需要确立这样的信条:供述的知密验证是证据可信的前提.知密度越高,供述越可靠.依据知密讯问规则,我们可以发现诱供本质上就是对知密讯问规则的破坏,因此知密讯问规则应当演化出作弊审查规则.这些基本规则理念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改善讯问程序、提高讯问质量,为遏制和消灭刑讯逼供创造合理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侦查讯问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讯问全程录音录像资料的属性及全程监控下的讯问能力提升问题,讯问笔录的制作技巧问题,威胁、引供、诱供与讯问谋略的界限问题,讯问室的设置问题,同步录音录像下的讯问能力培养问题,对此可以设计一些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坦白从宽政策的实质,是鼓励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从而在量刑上给予较轻的惩罚的一项承诺。接受刑罚的惩罚是犯罪人的既有选择和一种社会认知,趋利避害是犯罪嫌疑人的本能。实证调查证明,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优势需要是期待获得从宽处理,因此,坦白从宽的内在属性符合犯罪嫌疑人内在需求与认知。“坦白从宽”政策在现实中的困境是没有被法制化,如果坦白从宽政策法制化,即会产生一些良好的社会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人员只有科学地运用刑事讯问手段才能达到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之目的。公安刑事执法实践中.侦查讯问常见有浅尝辄止、先入为主、诱供骗供等十个误区,这些误区有其原因与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刑事讯问从战略上,应摒弃过分依赖供词和完全忽视供词的特殊作用与功效两种陋习;战术上,应做好充分准备,控制、调节审讯的“度”,固守主动权,适当示证,注重细节,精选讯词等。  相似文献   

9.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了"不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律师提前至侦查阶段介入"等条款,这在保证讯问对象自愿供述的权利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也给实践中的讯问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障讯问对象权利的前提下获得真实、稳定的供述成为讯问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刑事侦查讯问是讯问人员与讯问对象之间的一场"面对面"的博弈过程,法律所规定的"坦白从宽"等供述激励是讯问对象在讯问博弈中的最大期望收益,引导着理性讯问对象的供述动机。本文从侦查讯问与博弈相结合的角度探析供述激励机制的原理及具体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确运用侦查讯问语言 ,有效地实现讯问目的 ,必须选择准确、恰当的讯问用语 ,熟练掌握常用的启发性语言、暗示性语言、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等运用的情况 ,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下列界限 :一是暗示、启发与引供 ;二是策略地承诺与诱供 ;三是分寸得当与随心所欲 ,四是直接坦率与过分直露 ;五是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1.
“坦白从宽”公信力丧失,在实践中容易成为侦查过程中的诱供手段.“坦白从宽”在量刑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坦白”只是酌定量刑情节、立法未承认沉默权却将坦白规定为义务等是“坦白从宽”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坦白的成立包括被动归案和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所掌握的本人罪行或者尚未掌握的本人的“同种罪行”两个条件.坦白可以分为法定坦白和酌定坦白、予以从轻的坦白和予以减轻的坦白.在司法认定中还应当注意“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含义、坦白与犯罪中止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评价是了解犯罪嫌疑人讯问心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有24.9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低;有42.3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一般;有32.8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高的主要依据有"讯问中言语态度恶劣"、"引供、诱供"、"刑讯逼供"等13个方面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低的主要依据有"具有较高的讯问技巧"、"具有较好的讯问态度"、"能通过讯问全面查明案情"等12个方面的原因。期望上述研究结果能对侦查机关和讯问人员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认识问题、更新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和讯问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坦白从宽是刑法、刑诉法的规定,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在刑事讯问中,侦查人员多数会向犯罪嫌疑人灌输坦白从宽的理念,以促其早日交待问题,但有的效果不佳,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原因是没有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宣讲坦白从宽只是喊口号,政策的精髓没能让犯罪嫌疑人入心入脑。可利用"法律条文+判决书"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促其交待问题,以使坦白从宽制度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坦白从宽”的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鼓励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从而在量刑上给予较轻的惩罚这个承诺提供了法律依据。无论是从我国的法律渊源,还是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来看,“坦白从宽”都很有必要写进法条。“坦白从宽”主要运用于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讯问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讯问谋略是指讯问所依据的计谋方略,其目的是以最少的人力、时间和物质消耗获得最佳的讯问效果。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讯问实际上是讯问主体和对象之间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进行的心理较量,其过程充满了竞争性和排他性。这种竞争性和排他性决定了讯问谋略在讯问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如果谋略实施不当,就很容易变为"诱供"。可以说讯问谋略和诱供之间只有一纸之隔。因此,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最适宜的讯问谋略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论侦查讯问僵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现侦查讯问僵局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仓促破案,证据材料不全;其次是侦查讯问人员素质低,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和不恰当的侦查讯问方式;最后是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和反侦查伎俩,使侦查讯问陷入僵局。破解讯问僵局的关键是在准确分析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罪行真实原因的基础上,做好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讲究侦查讯问艺术和策略,打消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侦查审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将相关审讯活动暴露于镜头下,对职务犯罪侦查讯问提出了更高要求。侦查人员在讯问前要通过深入初查全面了解涉案信息,并制定详实讯问方案。讯问之初要及时予以法律政策教育,并综合运用人情感化、测谎技术以及适度出示证据等方式迅速突破。突破后还应积极寻求扩大战果,并以规范、清晰的笔录及时固定证据,同时严格执行"录审分离"、"录看分离"等政策,以应对嫌疑人翻供。面对嫌疑人的挑衅,侦查人员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18.
分析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评价是了解犯罪嫌疑人讯问心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有24.9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低;有42.3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一般;有32.8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高的主要依据有"讯问中言语态度恶劣"、"引供、诱供"、"刑讯逼供"等13个方面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低的主要依据有"具有较高的讯问技巧"、"具有较好的讯问态度"、"能通过讯问全面查明案情"等12个方面的原因。期望上述研究结果能对侦查机关和讯问人员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认识问题、更新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和讯问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侦查讯问活动必须重视沟通在实践中的运用。侦查讯问沟通双方应互为主客体。侦查讯问要借助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来传递信息,交往情境对侦查讯问{c叉方的沟通起着重要影响。沟通的侦查讯问双方总是要影响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作为侦查讯问人员来说,赢得信任是影响犯罪嫌疑人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侦查讯问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侦查讯问对策又是讯问犯罪嫌疑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侦查讯问对策体系,目前观点各一。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论证和实践,认为一个完整的侦查讯问对策体系,是由基本讯问对策(讯问策略、讯问方法、讯问策略和方法得以实现的相关因素〈讯问言语、环境、气氛〉)和辅助讯问对策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