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议全民法治信仰的树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必须使法治精神贯穿法治运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现阶段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言而喻的要件就是确立国民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的信任感;而法律能否成为信仰,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敬重和认同,则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律信仰是无形的,但却是在真实地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支撑点。无数事实证明了,当前公民对于法律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信任,是我们实现法治目标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因而,如何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中国推行法治所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一 国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社会功用的一种心悦诚服的…  相似文献   

3.
宫玉静 《工会论坛》2006,12(6):108-109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虔诚信仰。培育青少年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根本。法制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关键,能使民主、权利、正义、自由等观念深入其心灵,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有助于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青少年参与立法,能强化其信仰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问题专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意蕴和必由之路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尽管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法学界就开始关注法律信仰问题 ,但这种关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 ,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 ,首先表现为法律信仰的危机。为什么信仰法律 ?如何信仰法律 ?怎样克服法律信仰的危机……这些依然是通往法治国家的道路中所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此 ,本刊编发华东政法学院师生的一组稿件 ,以期引起学界对于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和法治建设问题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5.
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并以此促进国民信仰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行使好职能、克服法律意识中的种种偏差的需要。法的效益性、救济性与独立性是领导干部信仰法律的基础。创造领导干部信仰法律的条件在于内外并举。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重实体,轻程序",这是我们对中国法制建设历程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概括。正义不仅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程序文化有利于扫除权利观念障碍,有利于法律信仰的养成,这是程序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它在潜移默化中伴随我们追求正义的脚步,逐步将我们带向法治之路。程序正义,就是一个过程的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程序必须被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公正必须被信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当前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二是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三是深入开展法治实践;四是完善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10.
法治意识,体现国家权力意志,彰显法律威严,反映规则意识,是法治信仰的一种体现。本文通过问卷对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权威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四个方面培育和提高南宁市基层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思想观念入手,维护法律的权威意识;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提高法治的权利意识;搞好基础性工作,强化规则的约束效力;抓好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坚定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11.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工法治意识的缺乏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要求其公民应该具有法治意识。农民工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社会群体,其法治意识对法治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工尚未普遍具有法治意识,他们对法治和法律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法治和法律缺乏信任、信念和信仰。这种状况是由历史文化传统、法律运行的失调、普法活动的重心偏离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所谓法治信仰,是认同、尊敬、依赖法治,赋予其神圣性并将其奉为最高行动原则的一种思想。简言之,就是社会达成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共识。法治国家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治理国家的法律必须是良法;这样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法治国家莫不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前一个条件实际就是讲法制建设,后一个条件就是讲法治信仰。法制建设是法治的“硬件”。法治的确立首先取决于法律的理性与科学,即法律本身是良善的,是好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它应该是规范政府权力、限制政府权力滥用的,应该是平等保护个人…  相似文献   

15.
任何国家要生成法治的社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无论如何,法律被信仰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一个国家形成法治社会的精神基础。本文指出,制定法只有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与一个国家的公民的道德价值相契合,法律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而公众的认同,一方面会促进法治主体的整体性生成,另一方面还会涅出法治的土壤。只有这样,法律在运作中才会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类才会免于沦为法条的奴隶。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施米特看来,国民法治国宪法既有法治国要素,也有政治要素,国民法治国要素不能提供政治统一体和规范系统的基础,在例外状态时刻也就不能作出决断,所以需要政治的要素作出决断。法律的概念既有法治国的法律的概念,也有政治的法律概念,法治国的法律的概念会束缚国家处置危机的能力,所以必须有政治的法律概念。施米特分析法治国的原则与内涵和法律的概念的实质就是,贬抑批判议会制,抬高证成例外状态下守护宪法的总统制。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历来是法治的重要实现条件。而党政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认识法律,对于法律所怀有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国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律态度。本文在大量问卷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了我国领导干部的法律情感现状,分析了领导干部法律心理的特点,对提高培养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途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文化是指法治社会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法治文化最显著的标识。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检察机关应当以公正司法践行法治理念,以法律监督维护法律权威,以法治宣传培育法治意识,以改革创新引领法治进步。在具体路径上,要筑牢检察干警的法治信仰,提升检察干警的业务素质,打造过硬的法治队伍;要切实保障被追诉人、被害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益,提高人权保障水平;要充分发挥各项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侦查权、审判权等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引领法治进步,促进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