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民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性特点之一。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民主进程的不断演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搞好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发挥人民政协在保证社会稳定、支持国家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中国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而对中国特色的人民政防制度理论研究则是保证中国特色政协体制顺利进行,正确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文旨在运用以分析性方法(Analydc Approach)为主要途径,结合组织理论和政府过程理论,对于“政协体制在中国政治系统中的定位”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政治学意义上的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统战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较之民主党派而言更为广泛,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具有不同于民主党派的鲜明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中必须重视这些特点。创新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载体,拓展和落实无党派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学说的新发展。也是邓小平同志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坚持实践性、坚持不断创新、坚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对于深化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作用。21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论著,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提升。今后必须要在重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 ,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实现小康 ,统一战线具有特殊优势 :1 .统一战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 .统一战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3 .统一战线对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一战线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着力点。统一战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和重要力量。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加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和一切爱国同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由中共辽宁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管,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择优、侧重于刊发统一战线理论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报设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政党制度研究、参政党建设、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党外知识分子问题、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统一战线史、民主党派史、多党合作史;民族与宗教、辽宁省民族与宗教;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由中共辽宁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管,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择优、侧重于刊发统一战线理论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报设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政党制度研究、参政党建设、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党外知识分子问题、党外干部队伍建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10年,也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10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深入分析和研究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继承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统一战线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逻辑关联:统一战线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思想、政治和理论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基点;"一带一路"建设为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提供实践动力、机遇和平台,是统一战线的实践路径.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政治沟通理论是西方现代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学的分析方法,政治沟通理论既具有理论的合规律性,更具有服务现实的合目的性.我国政治沟通理论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以政治沟通作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机制,为稳定政治秩序保驾护航.政治沟通工作难度增加,使政治沟通的民主化制度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同心"思想精辟概括了统一战线建立的根基、目的和价值所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统战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而且是新形势下指导统一战线发展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内涵与明显的政治伦理向度,是统一战线的核心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4.
统一战线作为建立在某些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联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借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具有聚才汇智、建言献策的功能.统一战线不仅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具有发挥新型智库功能的政策网络优势、人才智力优势和资金财力优势.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统一战线发挥新型智库功能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统一战线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政策网络、人才智力和资金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一国两制构想中蕴含了有关爱国主义、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国家结构等一系列与统一战线有密切联系的新观念。探讨这些新观念,对于促进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理论是当今世界倍受关注的政治理论之一。在我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本文在述评国内外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李瑞环协商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建设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建设的状况与我们事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统一战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真探讨统一战线建设的规律,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任务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有四大理论做支撑,即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以及群众路线理论。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统一战线性质、原则、方针、任务、方式方法、范围和对象、地位和作用以及统一战线各领域基本问题,具有继承性、系统性、战略性、时代性、指导性等特征,是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统战理论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于创新,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统战理论,对于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新世纪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三个代表”思想的正确指导。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三个代表”思想和统一战线发展的关系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有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才具有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