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科学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近年来,重庆在实践科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重庆科学发展模式。其经验归结起来就是,重庆走出了一条以民生导向为灵魂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庆实践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李志勇 《前沿》2012,(3):55-5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人均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速、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庆市“以民生为本”的科学发展实践,把民生摆在基础和核心位置,把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有效破解了不少地方发展民生的财政困境,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科学发展的“重庆模式”具有典型意义,该模式为我国经济后发地区如何科学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3.
“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建设,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重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五个重庆”建设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思想,每个“重庆”建设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 一年来,围绕“五个重庆”建设,重庆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促增长、重民生、保稳定”为重点,创新人大工作,加强和改进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等活动,使人大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人大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力地保障了“五个重庆”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重庆的民生实践对中国做好和分好蛋糕具有启发性意义。第一,重庆的发展质量高。除了重庆的硬件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超过香港或欧洲外,重庆发展的软件水平也很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要比资本主义更合理,重庆的实践可以验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1,(1):74-75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有所作为。2010年,全市工会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和十大民生工程等中心工作和大局,着力打造五大品牌工作,在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了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为"五个重庆"建设凝聚合力,重庆独有的"135"劳动竞赛活动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一个时期以来,重庆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讨论的热点。本课题组今年夏秋之际赴重庆调研,并搜集研读相关资料后认为,重庆以促民生导向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不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更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而是基于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所推进的重大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重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围绕落实“314”总体部署,开展了丰富生动、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市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三,2011年以来很多主要指标跃居全国第一,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同步增长。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迅速崛起,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杜子有 《前进》2010,(1):53-54
如何实现农业穷县的科学发展,是应县各级党组织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全县上下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推力,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关注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庆市审计局结合工作实际,在为谁审计、靠谁审计、怎样审计等事关审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深入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了审计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审计服务科学发展、推进审计科学发展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可以而且应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共生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民生为着力点,以民生为本,生态与民生不可分割。以丽水和滕头村生态民生实践为典型案例,旨在从理论上加以深入分析,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发展方向,并对生态民生建设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1.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近年来,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大批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渝府发[2011]89号2011年11月1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建设"五个重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的重要实践,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田红娟 《人民论坛》2013,(11):140-142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和科学的理念,探寻幸福民生的践行路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对幸福民生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武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人大肩负的重大使命,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人大监督工作的突出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5.
中民 《中国民政》2010,(4):14-20
近年来,对民政工作的理论探讨越来越深入,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理念建设越来越深化。在2009年民政论坛上,民政部领导首次提出"民生民政"的概念,并要求把民生民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高度重视这一研究重点,深化民生民政的认识,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民政政策理论的全新课题。民生是古今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后,思考问题的基点也从否定人的利益的经济政治模式,转向承认和发展人的利益。随着民生成为党的主要执政之道,唤起了广大民众民生意识的提升。如今,国人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从未有过的广度、深度、高度;同时,历史积淀的民生问题迅速凸现,民生矛盾加速尖锐,民生任务急剧增添,民生工作难度加大,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尖锐、凸出。在这样的情势下,从民政的视角深化对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是民政部门在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权、落实民利的核心职责中,科学推进民生实践创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代表们的阵阵掌声,反映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在推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代表们认为,民主法治建设成为护航重庆民生导向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法治是必然选择。从近年淮北市司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及成果来看,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实现路径选择,对丰富民生法治建设理论和推动司法保障民生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重庆人才开发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才资源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问题。邓小平人才理论既是科学分析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的成果,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工作的科学总结和前瞻性的研究,它解决了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当前重庆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小敬 《前沿》2011,(2):29-31
从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三层含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来阐述,民生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只有抓住了民生为本的实践诉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蕴含的民生为本的内涵,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