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今社会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失范越加严重,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斥着虚无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生强烈的无意义感。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一场"道德文化危机"。当前,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重塑"是众多研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当代道德哲学传统重新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康德德性义务论当中体现的道德哲学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彰显了人的道德意义与道德价值,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康德德性义务论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康德德性义务当中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2.
陈悦香  翟承宇 《工会论坛》2010,16(2):147-148
康德的道德哲学表现出了一种理性主义倾向和对道德理性王国的向往。理性、善良意志与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康德通过对三者关系的论证形成了其道德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在他看来,出自于先天的理性是人类道德的来源,善良意志是理性的功能目标,义务则具体体现善良意志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康德看来如果没有自由,人的一切将完全被必然性所驱使,人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那就根本谈不上责任和道德。就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演进的实际情况看,自由理论的奠立是促成其道德哲学显现最初草样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对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哲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一、自由的逻辑起点:“物自体”的重新诠释。康德在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康德认为出于责任的动机是道德评价的必要条件;道德行为应该排除关切、爱好的动机。法则可以排除主观性的准则对人的主导,保证了道德的客观性。定言命令将道德行为看作是客观必然的目的本身;假言命令却将道德作为得到其它目的的手段。自律的道德是人遵从理性的道德法则;他律的道德是由于外在的约束和强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以经验主义的幸福论为批判对象,并以动机为根据的动机与效果的历史统一论为基本出发点。在康德那里,道德原则是纯粹的、先验的,视个人的爱好、欲望、情感为异己者,这将导致一种异化的人生存在方式。但是,任何一种理论,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性。鉴于此,康德道德哲学虽有其困难之处,但其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近现代各种哲学流派,探本求源无不与康德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刘华  杨东东 《工会论坛》2007,13(3):118-1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通过为“责任”概念奠基,深入剖析了“责任”的动机论内涵,从而确立并保障了此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希波克拉底虽然与康德所处之年代不同,也没有从理论上对“责任”概念有所述及,但其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却可被看作是对康德“责任”概念的具体践行,因而两人对此概念的理解具有相似性。本文正是循此思路,从康德的责任概念出发,深入挖掘两位先贤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并希望由此对责任伦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有所探及。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康德道德哲学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理论方法、基本结构和理论价值等宏观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微观上也有所表现,如在定言命令、自律等概念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很多重要的地方倚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同时又解释并澄清了康德道德哲学理论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宗教哲学与其道德哲学是紧密相连、一以贯之的,都致力于解决人的向善问题,这既是他的生存关注,也是康德学的核心问题——人类学——的关键所在。康德的"弃恶从善"观既是他遵循理性主义的思路而抽象思辨的产物,也深受其所属教派虔敬派的影响,即从行为动机上入手严格遵守律法,由此而导致了康德注重采纳法则为行为准则的改过迁善之法。  相似文献   

9.
启蒙:康德哲学的起点和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其根本的特征就是启蒙。从某种意义上说,启蒙是理解康德哲学奥秘的钥匙,启蒙是康德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康德的启蒙分认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进行,康德从"批判的"认识启蒙开始,经过道德启蒙和宗教启蒙,最终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哲学总问题,实现了西方历史上对人精神自由的最彻底、最全面的开启和引领。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哲学应关注两个根本的伦理经验。这种关注表明,伦理思维是道德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思维进路。黑格尔对道德与伦理之关系的论述隐含着伦理经验被遮蔽的秘密。对本源或根据的需要,使道德哲学遵循“本体思维”。本体思维使道德哲学哲学地呈现,它将具体历史感性的“伦理经验”过滤掉了。伦理思维打破了“存在的自鸣得意”,它在“人与存在的相与向度”运思,将展开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有一种思想可能属于伦理思维的道德哲学,那就是更本源的、更真切的“守望”生活。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体系 ,但两者的关系却是哲学界和法律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著名理论———托马休斯 -康德模式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新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争又将这一问题再次突显。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需要都要求我们一方面为道德与法律划定基本界限 ,另一方面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有关难题作出细致的分析 ,对有关行为方案作出谨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等。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尺度。构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劳动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康德因以理性解释宗教而受到普鲁士当局警告,他在沉默数年之后公开真相,并集中讨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康德认为,政府为控制国民的思想而关注神学的学说,同时神学的根源不是理性,而是《圣经》,因此政府要求可以对神学学说有审核的权利。而哲学的根源是理性,理性是自由的思维,因此哲学是自由的,只服从理性的立法而不服从政府的立法。同时,由于神学在形成自己的学说时利用了理性,并且有真理的诉求,而真理却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因此,以理性为惟一权威的哲学还有权利、义务和自由对神学学说做出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愿意倾听欧克肖特的哲学或其可能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领会它呢?今天,欧克肖特是以“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而名世的,但他与新近复苏的美国保守主义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或毋宁说,他的思想与传统主义更为吻合。不论人们怎样看待他的思想,欧克肖特已经为健康政治学所必须的理论提供了历史哲学的支持。如果在欧克肖特的著作中有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那就是他强调理论渗入(政治)实践带来的道德和政治的恶果。但是,他对渗透(政治)实践的恶果的强调并未因他主张人们需要通过追求传统暗示来指导其政治活动的观点而减弱。  相似文献   

15.
卢梭自由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思想是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自由的丧失再到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归复的梯级发展过程。这三种自由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最核心的是自由问题。由于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是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绝对权利的基础,因此,当康德在为自由辩护的时候,他也就在为每个人的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奠定基础。这是康德哲学之所以在推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权观念与人权实践的深化具有持久力量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是它对近现代政治学说具有持久影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强调人的自由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主旨.卢梭和康德把西方自由思想推向高潮,尼采继续这种思想,并予以彻底反思.他把自由从柏拉图-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宗教语境中拯救出来,使“自由意志”变成“自由的精神”,变成纯粹的“自己”.“自己”意味着超越自己、毁灭自己、创造再生自己;意味着自由地超越再生于自己永恒回复的必然命运;意味着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道德情感居于中心地位,认识论、知识学是同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的。这种道德情感能使我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更使我们关注、热爱、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消解科技对人类的异化,从而真正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启蒙运动以来,崇高如何沟通人的审美与德性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不是一种对于与崇高领域相关的审美问题或道德问题的孤立疏解,而是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自然领域的先天基础的先验阐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真实道德状态的关注和对道德自律的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实现了从美学崇高向道德崇高的过渡,而且沟通了自然美与伦理美,确立了人的崇高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