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王景来 《中国减灾》1995,5(4):44-46
全球灾害发展趋势王景来(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一、自然灾害日趋严重近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日益增加,社会普遍变得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害。自然灾害与发展和环境问题得到极大的关注。随着自然灾害影响的不断增长,没有一个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安全...  相似文献   

2.
李增义 《中国减灾》1991,1(3):20-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引起的财产密度增加,人口增长及相对集中,灾害造成的损失将逐渐增长。1989年我国因灾经济损失525亿元,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属中等偏轻年,但局部地区受灾也相当严重,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仍达616亿元。1.1991年我国部分省、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省、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3.
刘燕华 《中国减灾》1992,2(4):37-4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生产的增长以及人口、资产密度的不断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随时间而明显增加,并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以深刻影响,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规律是有效制定减灾对策与措施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对1990、1991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资料分析,讨论、估价这两年灾害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影响程度问题,旨在为全国减灾战略研究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自然灾害常常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本文以台风、洪水造成的公路工程损毁为例,对公路设施的损失程度判定及合理估损进行介绍。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重大,其中,由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因此在历年自然灾害中,基础建设损失金额占比也极大。  相似文献   

5.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0):36-3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台风、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倒塌房屋的绝大多数也在农村。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04,(4):46-46
亚洲防灾中心专家艾勒思·李果和克里斯蒂·艾可表示,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地区,该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占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总数的42.6%。专家们表示,每年自然灾害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发展过程倒退。因此,各国政府需发展“减灾文化”。1992-2001年十年间亚洲地区每年平均有4.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1.8亿人遭灾,分别占全球受灾死亡人数的75%和受灾人口的90%。亚洲防灾中心的专家指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使得亚洲城市更易遭受灾害影响。由于亚洲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防御自然灾害更趋复杂。许多城市人口生活在…  相似文献   

7.
李国栋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4):19-21,24
(日内瓦,1999年7月6-8日)  国际减灾十年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对全球日益增加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在减灾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作出了贡献,因而也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在减少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损失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挽救了因大部分气象、水文及海洋和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人民生命的损失,减少了因之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它在今后十年的潜在贡献还会更大,但只有在广义社会因素方面将其系统地明智地应用于综合减灾途径时才能实现,这些减灾途径是这十年的主要财富和最…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救灾减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是湖北省孝感市民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美国副总统奎尔给“世界减灾大会”的电视致辞众所周知,全球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经济上的惊人损失,也造成了包括生命损失在内的人类痛苦。自然灾害破坏环境,毁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自然灾害还滞延了经济的发展,占用了那些用于急需投资项目的资金,如医疗卫生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我国气候异常,极端气候事件频繁,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和造成的损失显著增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袭击大中城市的自然灾害事件近年来发生频繁,后果异常严重。2007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受灾人口高达2亿以上,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其中20世纪90年代每年均超过了1000亿元,近几年每年超过了2000亿元,1998年则超过3000亿元,自然灾害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程度进一步上升,且各种灾害交叉出现、同步叠加,加大了灾害防御和应急的难度。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40多年来,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提高灾害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准确及时地掌握自然灾害的灾情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开展减灾工作,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历史及现状,为探索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将组织编撰大型著作《中国自然灾害要略》。内容主要是记述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程度、次生灾害、减灾措施及效益等。全书共约200万字,分上、下两卷,上卷为1949年—1990年的灾害,下卷为1949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4.
依靠科技进步防灾减灾陈智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从时间而言,自古至今一直发生过,从空间来说,几乎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出现过。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增加,使各种自然灾害成灾的强度不断扩大,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进一步向高风险区集聚.自然灾害已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80年代高出130%.  相似文献   

16.
徐娜 《中国减灾》2011,(5):32-33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急剧变化,地震、风暴、海啸、洪水、干旱、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每年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和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0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i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9.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从自然灾害救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蕴含的科学问题。为丰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内容,提升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本期开始,《论坛》栏目将连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科学问题探讨"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20.
杭东 《中国减灾》2012,(5):56-57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理、地貌情况复杂,与此相适应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也复杂多样。因此,我国地域内的自然灾害不但频繁,而且危害巨大。在有记载的5000多年历史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发生过,最常见、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水灾、旱灾、震灾、虫灾和疫灾,此外像雪灾、雹灾、霜灾和风灾也很常见。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阶层都奉行“农业立国”的发展战略,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民、农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水灾、旱灾和虫灾往往造成庄稼绝收,引起饥荒,对农业的破坏最为直接和明显,所以也就成为最受关注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