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问题以往一般都认为,企业领导者如书记、厂长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相对来讲,职工是客体,是被教育者。尽管主体与客体是从区分认识与活动过程的“主动者”和“对象’康说的,但是,在构成现实的认识关系中,这种认识显然不够全面。主体和客体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地讲,企业里的书记、厂长与职工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都具有某种双重性。书记、厂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向职工进行正…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以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对于来自主体的德育信息并不是全部并收兼容的,是有着十分鲜明的“选频”特点的。也就是说。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信息的选择有很强的自主性。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主体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作为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过程。德育的自主选择能力是以接受心理为其基础的,而接受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腐败现象不仅是一种消极堕落的个人现象,更是一种消极堕落的组织现象。腐败现象的最终结果是造成组织肌体的某种病变。组织既是反腐倡廉的主体,又是反腐倡廉的客体;各级党政组织要以组织自身为主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4.
腐败现象不仅是一种消极堕落的个人现象,更是一种消极堕落的组织现象.腐败现象的最终结果是造成组织肌体的某种病变.组织既是反腐倡廉的主体,又是反腐倡廉的客体;各级党政组织要以组织自身为主体,把党风康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5.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6.
美在自由情感——一种新型美学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史上将真善美放置在一起来比较,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故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说法需要在学理上正本清源.首先,美的现象是一种完全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说美只存在于鲜活的生命个体,对于死者、不存在者或者其他一切无生命现象的客体谈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次,美的现象是一种生命现象中的特殊情感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情感活动中,生命体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上切身体验到一种高度自由愉悦的纯粹情感.再次,美的现象是一种由情感主体、情感客体和情境三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失却任何一种要素的参与,美都会荡然无存.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自由王国,即美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审美主体不具有特殊性,即任何具有完全生命能力的人只要存在着审美情境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不具有共同的属性,任何一个客体都存在着成为审美客体的潜能,即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下都有可能引发主体产生美感.美是抽象的概念,无法比较测量;但美感是具体的,这就意味着美感既是可以分类的,又是可以测量的,我们不妨用"美感指数"来表征美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群 《探索》2007,(2):132-134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专职德育人员总归是少数,而业务课教师人数众多,联系学生广泛,德育的条件、途径、方式方法有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思想感情近,德育有激励性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德育而言,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相投、感情契合是德育取得绩效的桥梁和纽带。师生之间蕴藏的水乳交融的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图书馆读者工作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重新认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和读者都各自承担着具体和现实的任务,都怀着切身的愿望和实现这种愿望的兴趣,任何一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由此看来,图书馆不再仅仅是知识存在形式的  相似文献   

12.
许和隆 《求实》2000,(8):27-28
由于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法制化过程的政府推进型特征。在这一特征下,政府既是法治化的主体又是客体,常常使政府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角色错位。因此在法治化过程中,政府必须强化制度保障,既要规范其他社会主体,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由主体和客体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对象性来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企业的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客体;而企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等)则构成活动的客体.为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融化"和"渗透"到客体中去,成为团结和激励企业全体职工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形象与客体意识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观念     
1.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体现着两个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并且按照两个尺度的统一去创造某种现实中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的具有符合于人的需要的形式与规定的客体。这种客体在通过实践被实际地创造出来以前 ,它已观念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的实践活动 ,包括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结果 ,都是在某种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或者说是某种观念的外化或物化。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观念 ,就是实践观念。实践观念是直接可以为实践主体所操作的 ,直接指导具体实践的观念。从哲学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认识中的常规认识与非常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洛克的“白板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它受到唯物主义高度赞扬的同时 ,也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多方责难。其实 ,人的大脑原本不是一张“白板” ,倒像是一张没有感光的“底片”。人的认识就如同“底片”和光线作用一样 ,它一方面记录了光线携带的信息 ,同时 ,也显现了它自身的潜在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底片的“感光”过程。可见 ,任何一种认识都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特征 ,它既是客体属性的反映 ,又是主体潜能的再现。“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基元” ,作为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有着它与别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特点:信息量大而信息筛选能力差;政治上敏感而不成熟;思想活跃而不稳定;自信、自强的期望水平较高而行为的自我知觉和控制能力较低。这些特点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大学生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在社会环境中的负干扰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控制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行为的宏观控制的思维模式。一、态度和态度构成。态度是主体(人)对客体(人、事或物)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客体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  相似文献   

17.
施国良 《求实》2006,(Z4):129
价值问题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专门问题.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史是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客体使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对主体的发展有肯定作用,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一把手”即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他们不仅在党内担负重要职务,而且有的还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在党内监督中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对他们的监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研究和探讨党的“一把手”在党内监督中的地位,对于加强党内监督,正确实施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主体预期客体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并将自己的需要托付于客体而形成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信与任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期,研究信任机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分税制实施面临地方有形或无形障碍实行分税制后,在我国行政体制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地方政府既是国民经济宏观总量在地区平衡的被控客体,又是区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控制主体。现实情况表明,因地方追逐自身利益冲动,分税制在区城中已面临有形或无形障碍、阻力。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主要特点的矛盾冲突难分难解,“法官兼被告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地方变换手法“挖中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相反,在有些地方变得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