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郭子 《理论与当代》2014,(10):35-36
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天人合一”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节”“敬”“义”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理想追求,特别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一、儒家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人性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马”(年)到“成功”,说来有理,“成功”与“马”的确相关。看“闯”字就有“马”,在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就是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的“闯”,才使得人民站起来,国家立起来!改革开放,也是靠“闯”,才“闯”得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来!看速度,与“马”也相关。如“风驰电掣”的“驰”、“中华腾飞”的“腾”……  相似文献   

3.
政文  金雨 《新湘评论》2017,(2):14-14
从“战术”到“战略”,从“追随者”到“追赶者”,“开放崛起”战略的提出,为全省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视为“鸟之两翼”。从“战术”到“战略”,从“追随者”到“追赶者”,“开放崛起”战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6.
“虑之以大”,就是以“大者优先”为格式来对待“记事”甚至所有事情,儒家主张“大而化之”,即是主张以“大者优先”为格式吸纳、消化其他文化.释家讲“大死”、“大空”、“大机”、“大觉”等等,都是强调“大”对于“小”之优先性,隐含其特有的“大者优先”之格式.道家主张“以道观之”,则是“合小大而观”,既看到万物“差”之一面,又看到万物“同”之一面,既看到万物“异”之一面,又看到万物“一”之一面.“本体论”(ontology)乃是西洋哲学之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以共相为实,以殊相为幻,以本质为实,以现象为幻,以一般为实,以个别为幻.“虑之以大”是对于西洋“本体优先”格式的超越,这是中国人可以“走出去”的“中华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继续兴风作浪在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发布后,“四人帮”继续在全国掀起更大规模的“批邓”运动。在连篇累牍的报道、社论、批判文章中,他们把“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帽子扣在邓小平的头上,说他“就是这次大刮右倾翻案风,直至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挂帅人物”。他们指责,“‘三项指示为纲’,是邓小平翻案复辟的政治纲领”;“争夺思想阵地”是“舆论准备”;“首先抓班子”是“组织措施”;“全面整顿”是“行动部署”。他们反复论证“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论断,宣扬“从民主派到走资派”的公式,宣传“走资派还在走”,号召起来斗争。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的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深化“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两课”教师在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中负有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职责。“两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实苦干的工作精神,推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切实推动“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  相似文献   

9.
马哲军 《新视野》2013,(1):97-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灌输”的原则,但要改进“灌输”的方法.不能忽视“兴趣”、“道理”、“情感”、“形象”这四种元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把“引起兴趣”作为起点、“阐明道理”作为目的、“激发情感”作为辅助方式、“借助形象”作为重要手段,使听众产生“兴趣效应”、“逻辑效应”、“情感效应”和“形象效应”,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是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炳伟 《学习论坛》2005,21(3):22-2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共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尽快强化宏观意识,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强化为民意识,由“官本政府”向“民本政府”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强化效率意识,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强化责任意识,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强化法律意识,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强化公开意识,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强化信用意识,由“缺信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1.
凌河 《学习导报》2014,(17):46-47
近日两条“官闻”,都是关于“乌纱帽”的,为什么引发网络上下这么汹涌的热议?因为我们“不习惯”——平阳县副县长周慧发表“感言”,声明“辞官”,不要这顶“乌纱帽”了,于是不少公众“难以理解”;云南省委常委张田欣被开除党籍降为副处级,江西省委常委赵智勇更是被“连降7级”,降为普通科员,却都没有“进去”,于是不少网民也“看不懂”。总之颇觉“新鲜”,不习惯。  相似文献   

12.
“面”,《说文》的解释是“颜前也”,也就是说自额以下,通谓之面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脸”。“面”的含义颇多,而“面子”正是其引申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即“脸面”。中国人最注重“面子”,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礼义廉耻,都是对人们“面子”的质的规定。时至现代,“面子”更  相似文献   

13.
从“主”“仆”关系的异化与颠倒,“官”“民”秩序的确立与强化,“父”“子”关系的嬗变与“迷乱”,“主”“仆”关系的复归与重建和“伦理辈分”的错位与反正等五个不同的层面,系统地阐明了对干部和人民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厘清了官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弄清了“父母官”、“勤务员”、“衣食父母”、“人民公仆”和“社会主人”等提法的历史由来,指出了继续以“父母官”自居的荒诞与谬误,从而对以“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政治学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坚持以“人才链”引领“产业链”发展,围绕建设“产业强区”“创新高地”,聚力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创新打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模式,筑牢人才引进“蓄水池”,放大人才发展“磁力场”,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打造人才振兴“新高地”,走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人促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突出主导产业,筑牢人才引进“蓄水池”。  相似文献   

15.
周远斌 《理论学刊》2006,(1):103-105
理解“述而不作”,重在“述”、“作”二字。古今对二字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述”一解为“循旧”,一解为阐述;“作”一解为“新制礼乐”,一解为“创作”。这里不但有分歧,而且还有误解,经考证,“述”应作遵循、继承解,“作”应作别创解。“述而不作”,即遵循、继承先王之事业,而不改创非王道之业。孔子“述而不作”的政治追求,实质上是“无改于父道”之孝道思想的流露表白。  相似文献   

16.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7,(31):62-62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小家”连着“大家”,关乎“国家”。  相似文献   

17.
早在远古西周末年,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和”与“同”的思想,认为“同”的事物存在着“异”,“异”的事物也存在着“同”。春秋晚期,孔子把“和”、“同”的思想应用到待人处事和朝政管理,明确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而在对待法治与德教的关系上提出了“宽猛相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朱熹讲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懒汉哲学,而是以“有为”求“无为”,即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真谛。儒家的“任官得其人”与“任贤故逸”的思想,同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分级管理”和“黑箱艺术”是相通的,但它还不等于现代企业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天兴 《学习论坛》2002,(11):13-14
作者从实践的观点,分析论述老子“道”的来源,“道”的作用是什么,进而分析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要违背”“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树伟 《世纪桥》2007,(1):77-78
按构词法分析,“伦理”一词是联合式合成词。“伦”、“理”皆“道”,“伦”、“理”相通:“伦”是做人之本,“理”是处事之基。“伦理”是关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事的准则、方法和依据的“道理”。“伦理”所要求的是待人处事的方式要得当,处理问题应合乎准则,言行应合乎规范。如此解则伦理学就是关于“伦”、“理”的道理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道理的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