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南亚纵横》2009,(5):112-112
2日,新加坡和印度两国海军从3月24日~4月2日在南中国海举行代号为"SIMBEX"的军事演习. 2~3日,马来西亚元首米詹2日接受在任6年的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的辞职.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新任主席纳吉布3日宣誓就任马来西亚总理.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东盟和中国的10+1及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的10+3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两大成果:中国和东盟签署的有关协议拉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幕;与会国确定将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举办首届东亚峰会.东亚峰会的举行意味着东亚合作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1997年8月21—26日,李鹏总理先后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同两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举行了一系列会晤和正式会谈,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地区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李鹏总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别发表了《发展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和《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演讲。马、新两国政府和舆论高度重视李鹏总理的访问。现将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两份华文报纸8月22—28日的有关评论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概况     
政府和人口 1959年5月大选之后,新加坡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邦。自治邦总理和部长会议对新加坡议会负责,议会的所育议员都是经过选举的。 1963年9月,新加坡的治安和外交事务交由马来西亚中央政府负责,但是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之后,仍然保留相当大的国内自治和独立权利)导致1965年8月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的完全分裂,目前新加坡是英联邦内的一个独立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 在英国策划和美国积极支持下,英国、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于七月五日在伦敦签订了成立马来西亚联邦的协定。向年九月十六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新加坡作为一个州,_勺日入马来西亚联邦。一九六五年三月八一十四日塔斯社驻曼谷记者高尔基·维斯林应马来西亚全国报界俱乐部的邀 请,于三月八日到达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作为期一周的“访问”, 他是第一位前来新加坡“访问”的苏修记者。 苏修记者在访马期间,除拜会马来西亚总理拉赫曼、付总理拉扎克 以及新闻广播部部长等人外,亚“访问”新加坡,沙巴等地…  相似文献   

6.
时间 1997年12月15—16日 地点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参加成员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菲律宾总统拉莫斯,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总理丹瑞,泰国总理川·立派,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文莱苏丹博尔基亚,越南总理潘文凯,老挝总理坎代·西潘敦,印度尼西亚外长阿拉塔斯,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及韩国总理高建。 会议议题 主要有:东亚21世纪前景;全球关系,尤其是亚洲与欧洲的关系;合作以维持本地区经济稳定;进一步加强东盟与中国经济联系和合作;协调国际经济事务方面的合作。 会议成果 1.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中,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建立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指出,“这次会晤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7.
1965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电视摄象机前痛楚流泪,宣告他的国家从马来西亚脱离出来。除了分离这个创伤之外,据说李氏还为留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少数民族流泪。现在他不再为他们流泪了,因为那里的华人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在马来人中间发家致富并与他们在新加坡的同胞建立起牢固的商业联系。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分析及前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 ,中国与东盟高层互动机制进一步巩固 ,新上任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推动中国东盟确立起战略伙伴新关系。国家主席胡锦涛10月出访泰国并在曼谷APEC峰会期间向各国领导人展现中国外交新形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任以来的头两次出访都是东盟地区———4月29~30日到泰国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典型性肺炎”(SARS)问题特别会议 ,10月7~8日到印尼巴厘岛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我国。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也异常活跃、迅猛 ,2003年成为至今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发展最…  相似文献   

9.
大事综览     
2005年12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首届东亚峰会召开,全球媒体高度关注.14日,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6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与会领导人签署了<吉隆坡宣言>,讨论通过了关于防控和应对禽流感的宣言,就加强合作、相互依存、共谋发展达成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0.
东亚峰会的缘起1990年12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破裂,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召开“东亚峰会”,逐步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倡议。当时应者甚少,东亚各国大多保持沉默,并心存质疑。美国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因为美国担心此举会削弱APEC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由于美国反对,1991年该倡议改成非正式的“东亚经济共策会”,但最终未能兑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经历,使东亚各国深切认识到地区合作的必要性。随后出现了“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会议,建立了由领导人会议、部长会…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