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委员会”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省及其以下各级政权和各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做新生事物大加赞颂,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深入研究“革命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革命委员会”出现之前,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指出:文化革命委员会是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的新组织形式,它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文化革命委员会不应当是临时性的组织,而应当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2.
精简机构,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关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声疾呼:“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精简机构的理论,对于  相似文献   

3.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7-37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第一次机构改革,邓小平称之为“革命”。1982年1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他批评当时党和国家组织机构臃肿,“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不改革得不到人民赞同”。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没有改变,由此导致政府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人员冗余的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走向开放的经济和社会与相对封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很难获得好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所有的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场革命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记得,早在1982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曾专门开会讨论机构改革的问题。“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句名言,就是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讲的。随后,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不仅要革臃肿机构的命,而且还要革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的命,革形形色色官僚主义作风的命。1987年,党的十三大,再次提出机构改革,强调要避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相似文献   

6.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省、市、自治区及其以下各级政权和各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曾在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详细准确地把握革命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对于"文革"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要斗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这决定了十年动乱期间的“教育革命”不可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 ,这是被野心家利用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它几乎使教育濒临破产 ,青少年不论是道德品质 ,还是文化科学知识水平都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社会风气惨遭毒化。直至今天我们仍强烈感受到它所造成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一代的祸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 ,概括起来在以下几方面 :1 毛泽东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的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作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大决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6页)这场革命不仅事关我国全面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也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以科学的思维、理智的态度对待改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完成和省级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更大规模的市级机构改革也即将开始。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将精简机构与转变职能结合起来。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前提,精简机构又是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职能转变了,机构的精简就会势在必行。过去,我们在几次机构改革中,往往单纯在机构精简上做文章,总喊精简机构,结果总是跳不出精简  相似文献   

10.
中央书记处是中共中央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先后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书记处事实上被"中央文革小组"取代,直至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才决定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在中央书记处恢复设立过程中,陈云曾发挥过重要作...  相似文献   

11.
行政改革与行政范式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①人们一方面对这场刚刚开始的改革的规模和气势表示赞佩,另一方面则对它能否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表示关注。精简国家机构是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国,为把政府的自身建设提高到更加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水平,邓小平在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时就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②虽然…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博采》2008,(4):32-35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活跃着一个红卫兵头目。他曾经当过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总负责人、北京航空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核心组副组长、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他就是红卫兵"天派"头目韩爱晶。  相似文献   

13.
郭滴人烈士是闽西苏区的创建人之一。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病逝于延安。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却在一夜之间突然成为“叛徒” 一、事情的起因 1969年1月6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  相似文献   

14.
王慧 《唯实》2001,(12):69-71
周恩来总理卓越的领导艺术举世闻名。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涛骇浪中 ,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面对林彪、“四人帮”打着“革命”的旗号对国民经济的蓄意破坏 ,他挺身而出 ,苦撑危局 ,以大无畏的气概与英勇斗争的精神 ,运用高超的斗争技巧 ,不断适时地变换斗争方式 ,竭力维持和促进经济工作 ,体现了他独特的领导艺术才能。一、取得支持 ,灵活指挥196 6年 5月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打乱了我国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正倾其全力于国民经济运筹帷幄之中的周恩来 ,十分担心这场来势凶猛的“革命”会扰乱经济建设 ,给全国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但…  相似文献   

15.
正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和改革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因对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是强调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并将之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度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尤其是他在1980年、1982年和1986年所做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专题讲话,集中反映了他关于机构改革的设想和思路。直到1989年,他仍然强调,"消除机构臃肿"是  相似文献   

16.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17.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国务院已进行了七次机构改革。梳理这几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朱镕基同志曾如此描述机构改革的阻力:1997年年底,他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粮食部:最先被撤销粮食部成立于1952年。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粮食的收购、仓储、划拨、调运等工作由粮食部来完成。在物资匮乏的建国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党和毛泽东在领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认识的失误,逐渐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思想中介,靠“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来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力被人为破坏,社会正常发展进程也被扭曲的一场长时间的以社会动乱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因此,从新中国建设史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全有 《党史纵横》2002,(10):39-41
小平同志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回顾历史,从1949年建国以来至今,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其中大的调整共有七次.七次重大的"革命",新中国的政府机构一直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循环往复.这是为什么?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来自哪里?历史经验值得深思.总结回顾这七次"革命",将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线索和经验教训,是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20.
"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各行政区域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在"夺权"后成立的临时权力机构。1975年宪法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78年宪法沿用了革命委员会这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