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日,"感恩第二故乡——周文彰海南诗书作品展"在省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展出了60余幅周文彰创作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均为他本人近两年来创作的与海南有关的诗词作品。收录了这些诗书作品的《感恩第二故乡——周文彰海南诗书作品集》(下称《感恩第二故乡》)也于当日发布。《感恩第二故乡》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分海南名城、海南名胜、海南英雄等多个部分,是作者在琼工作生活20年里,对海南自然风光、人  相似文献   

2.
1969年,我和大多数“老三届”学生一样,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加入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我被分到偏僻的和静县乌拉斯台农场接受再教育,这年,我刚刚17岁。生活、劳动、学习,一待就是五年。其间经受的磨练、坎坷自不待言。但那段经历,无论何时忆起,都好像美好多于苦涩。1992年,我们200多名乌拉斯台农场老知青怀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回到了挥洒过汗水、留下过青春的农场,再看到那山那水那人,心中百感交集。又过了十年,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令人梦魂牵绕的地方。作为参与筹划者之一,我与知青们的联系渐渐多起来,而大家见面时谈得最多的,还是过去的那些  相似文献   

3.
归乡记     
我终于回到了一别四十年的故乡。我是从北京南下,在广州小住几天后,乘小型飞机到汕头的。当飞机徐徐向机场降落时,我从窗口看到了亚热带翠绿的林木、婉蜒的河流和那我在青少年时期经常嬉游的海滩,心里喜悦地想:这次可真的回到亲爱的故乡来了。  相似文献   

4.
何雁 《今日海南》2009,(9):12-13
8月21日上午,2009海南农垦资源推介会在海口开幕。推介会吸引了华润集团、海南万科地产公司等500多家大中型企业1000多名客商参加。海南农垦49家农场及8家直属企业携优质资源高调亮相。  相似文献   

5.
“三、四、五”非常攻略——王一新谈海南农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今日海南》2008,(9):22-23
“如何培养和塑造海南农垦核心价值观?如何破解海南农垦目前面临的人才困局?如何让海南农垦迅速走出封闭状态……”8月29目上午,在海口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的“海南社科界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议”上,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面对在场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连抛出几个“如何”而虚心“讨教”。会后,记者就当前海南农垦改革的路向、取得的进展和有关问题采访了王一新局长—  相似文献   

6.
杜雁 《今日海南》2005,(3):42-43
2004年12月17日晚,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第五届世界海南青少年冬令营泰国代表团名誉团长陈修炳先生,以个人名义在海口和友海鲜饭店宴请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和中国海南6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名海南籍青少年朋友,以及本届冬令营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的代表。在晚宴上,看到海内外年轻一代欢聚一起,亲身感受故乡海南的热情和美丽,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时,陈修炳先生激动地说:“在我的一生中,除了结婚那一天,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1932年,陈修炳出生于泰国大城府的一个华人家庭里。他的父亲陈庆椿是中国海南文…  相似文献   

7.
特别推荐     
《上海支部生活》2009,(3):56-56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伏笔,为改革开放奏响了前奏曲。影片中的故事描写的是东北某农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还有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文革"期间,曾有数万北京知识青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又一批知青离开延安,但在"大退潮"之后,仍有少数知青留下.他们的现状如何?1990年7月,笔者带大学生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做社会调查.就这个问题在宜川县走访了几位知青以及有关领导干部.1969年1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下,第一批3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宜川县.1975年,又有一些北京知青到来.这些知青来自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人世间最难割舍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割不断的情思,像云尖上的风筝,手掌中的线,知青的情思,系在家乡的屋檐……”为了能使远在异地的弟弟早日回到故乡——北京,腿脚残疾的大哥3年来费尽心力“跑”白了头发,“跑”出了一身病。手足情深,长兄如父呵!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7,(2)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解决海南农垦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分配不公、产业不大、人才不强等问题,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实现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农垦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搞好人员安置工作至关重要,事关农垦改革发展大局。笔者分析了海南农垦改革的基本情况,总结阐述了海南农垦改革人员安排工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为其他领域改革人员安置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悠悠故乡情     
正尽管游历祖国各地的许多名胜,但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第二故乡——美丽的林洋村。五年的知青生活,让我魂牵梦绕是故乡情结。17岁那年我是福清县原龙田三中三届生之一,1970年4月26日,我们一行21位知青驱车前往古田县大甲公社林峰大队插队劳动。美丽的林洋村在公社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夜晚。第二天午后,林洋村二十几个村民在林而森书记带领下,冒雨来接应我们,为我们挑行李。20分钟后我们眼前豁然出现座座葱郁的山峰,树木茂盛。站在山头  相似文献   

12.
18号强台风“达维”横扫海南农垦后,使垦区职工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6.4亿元。每一次大台风,就是一次大考验,就是一场精神的大洗礼。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海南农垦干部职工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抗灾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一心为民的宗旨上。在此次台风中,农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得非常好,全农星没有发生群体性重大伤亡事故,职工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二是表现在共产党员带头的义务上。在抗灾中,农垦4万多名党员,带头参加抗风救灾,17.4  相似文献   

13.
高考前夕,近两干名内地考生含泪离开海南,回到各生的家乡。他们满怀希望来到海南,家长为他们能来海南高考,花钱求人,费尽心思。如今,希望成了泡影,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到家乡,能否赶得上报名还是未知数。各地出台的封堵政策,让许多“高考移民”陷入了窘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近日在海南考察农星体制改革和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海南农垦的改革和发展,高度关切海南垦区的社会稳定,高度关心海南农垦职工的生产生活。海南农垦的希望在于加快发展,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出路在于真抓实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富有效率的农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海南农垦天然橡胶基地稳定发展,着力改善农垦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林莹 《今日海南》2008,(9):16-17
在北京朝阳公园和煦的阳光下,来自海南-东方市八所的天然沙子,铺盖了整个奥运会沙滩排球赛场,沙池周围标着醒目的“2008beijing”等字样及奥运五环标志。半个月来,这里经历了108场比赛,接纳观众21万人次,96名各国运动员在此角逐。而在为这个庞大队伍提供服务的1365个赛会志愿者中,80名来自海南的志愿者奔忙在赛场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黄晶 《今日海南》2008,(4):24-24
“海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追踪苏轼的足迹而来,我被大海召唤而来,被海风牵引而来。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贪恋这里的蓝天、碧海,贪恋这里的椰风、海韵,贪恋那神秘的热带雨林和嬉戏于海水间的红树林,还有美丽的坡鹿、珍稀的猿猴,色彩斑斓的贝壳……”  相似文献   

17.
潘在清 《新东方》2009,(3):19-23
2008年6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会议决定,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深化海南农垦体制改革,由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农垦,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人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促进海南农垦和海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要妥善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省情月报     
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力争三至五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10月22日,海南召开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会议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批复》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持续数年,历经三届省委酝酿、筹划、推动的海南建省以来最重大体制改革之一的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又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插队知青“侃”当年“返城者”的眷恋冯强“返城者”的眷恋忘不了那份艰辛为了生存山村旧事·编者的话·60年代末期,中国突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千万个家庭在大潮冲击下摇曳,上亿人卷入了狂澜之中。白山黑水,城镇乡村,荒野边疆,辽阔的神洲大地上留下了整整一代知识青年充满欢乐、痛苦、悲壮的奋斗足迹。时隔25年,人们开始思考这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知青潮”现象,它的兴起和衰亡,它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及利弊,特别是对当年一代青年人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人们可以加以研究和探讨的。本栏目这期以“知青侃当年”为题,发表当年置身上山下乡大潮中的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人的几位知青读者的来稿,这些充满憧憬与欢乐,带着悲怆的叙述,将会给我们以一种新的启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随着领袖一声号令,我们来自北京4中、铁路2中、36中学的500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陕北延长县插队落户。我们当年年龄小的不足16岁,大的仅20岁。那年初,天寒地冻,我们带着一身稚气的北京知青乘上一辆辆帆蓬军车,向荒芜的黄土高原深处驶去。我们一个个无言地蜷缩在卡车上,茫然地注视着车外的千沟万壑,想像着今后命运的归宿。黄土高原迎接我们的不是那彩旗和锣鼓,而是陕北老乡那黑油油脸膛上  相似文献   

20.
年月 《文明大观》2003,(7):30-31
43岁的邱耀辉和36岁的邱耀灵是175医院派往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两名军医,他们也是全军唯一一对同在小汤山医院的兄弟,他们的出生地就是龙江颂的故乡——龙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