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入手,深刻论述了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时期凝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如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的导向功能;"将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凝聚功能;"从正面激发教育对象产生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激励功能。长征精神在新时期仍然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并成为我们党永恒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共大事件,是透视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锤炼中国精神的时代机遇。中国精神具象化为制度战"疫"的组织力、依法战"疫"的保障力、科学战"疫"的支撑力、精神战"疫"的感召力,并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由此,普通大众对中国力量的细腻感知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理解,主要通过各个群体、多种形式、不同维度的比较渐次有序地表达出来。这些经由普通人的视角感知到的社会良善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沃土。因此,要注重涵养社会心态,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价值认同;要注重引导社会情绪,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文化认同;要注重凝聚社会情感,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政治认同。从而升华"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将其淬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  相似文献   

4.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核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认同多维化日趋明显,这使当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乃至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面临危机。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良性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等是其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雷锋精神是一个真善美的价值实践表达,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是时代气质的集中反映和高度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石。雷锋是中国的,雷锋精神将会是走向世界的普世价值。弘扬雷锋精神对现时代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认同、文化精神皈依、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民,表征着我党的政治本色,“敢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敢不敢扶起社会正义与良心的价值隐喻。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价值及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上。在新时期,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把握长征精神的研究方向。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要加强长征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加强党内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关系的研究;加强对长征精神"源"与"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征,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它开始的那一刻,即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8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关注、介绍和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情经久不衰,长征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对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红军长征的深远影响仍在继续。长征精神凸显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引领着中国人民的新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次艰巨的新长征历程,长征精神是支撑着长征赢得胜利的精神力量,也将转化为新长征的强大动力。长征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存在高度契合与思想渊源,要将长征精神不断融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新长征中,成为新时期的精神引领和行动指南,并转化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投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也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解读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明确其主体身份和核心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弘扬雷锋精神对现时代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认同、文化精神皈依、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为民,表征着我党的政治本色,"敢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敢不敢扶起社会正义与良心的价值隐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又体现着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强大支撑。在此意义上,对“一国两制”背景下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认知评估,是研究港澳台青年国情认知程度的具体方向,也是研究港澳台青年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切入点。为此,本次调研通过选取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港澳台青年为对象,调查他们对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认知情况并加以分析,进而提出增强港澳台青年中华文化认同感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12.
长征精神是革命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艰苦卓绝、团结奋斗是其表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是其底蕴;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其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长征精神正是在追寻"中国梦"的过程中产生,以实现"中国梦"为最高价值目标,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必须深刻认识长征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启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汇聚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民族精神为视角对党执政的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观点一,从党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阐明了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观点二,从党执政的文化认同角度,剖析了民族精神对党执政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认同依据;观点三,从党执政的文化要素角度,解析了民族精神在党的执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求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揭示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这一客观命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木黄会师是长征中第一次会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首创意义,在学术上可以建构木黄会师学,以丰富长征史的研究。由于木黄会师表现出红军长征的决征、决胜、决断、决善的特点,提出木黄会师学,具有在军事战略智库、铸军强魂精神及政治、思想和组织伟力、共同体认同等方面研究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是指中国社会的广大人民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能有效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克服文化认同障碍并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隐性建构,有赖于大众化的精神产品、新媒体的社会传播以及多介质的价值体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良序社会,其重要的优点之一就在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政治原则,并且清楚其背后的证成理据。但处于深刻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经历着冲击、进行着重构,精神世界的迷失,虽然对现实政治体制没有即时而猛烈的冲击,但是这种危机渗透社会机理更深,就社会稳定、政治制度安全的长远利益的侵蚀和威胁而言,容不得半点疏忽。  相似文献   

18.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在党的十九大以后进入伟大的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由于这个变革,新时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革。总体看,他们大多数人对中国共产党和自己的祖国是认同的,对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对物质(经济)与精神(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也是理性的。他们价值创造与实现形式多元化,但认同并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本的伦理道德。当然,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个体化转型。个体化浪潮对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既导致了信仰的重塑,有助于革命精神传播,也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削弱了其对革命精神的认同。面对社会的个体化转型,大学生群体中的革命精神传播应从促进自主建构个体主体性、革命精神转化为公民精神、根据中国个体化转型模式特点选择传播路径等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