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祝黄河  邱向军 《求实》2013,(7):58-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晓峰 《奋斗》2013,(3):18-19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培育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密不可分的,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强国的体现,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支撑,也是我国在新的  相似文献   

3.
毛淑梅 《世纪桥》2014,(12):39-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取多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4.
姜淼 《奋斗》2013,(4):15-1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强调,应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建设民族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哲学、历史、时代、理论和实践五个维度。从哲学维度看,正确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历经了四次判断,在探索中前行;从时代维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决策过程具有长期性特征,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从理论维度看,具有"中心说""依据说""工具说"多重性内涵;从实践维度看,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主体应紧盯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共服务提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赵凌云 《学习月刊》2011,(17):20-21,30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三个"事关",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新形势下对社会管理新的定位,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战  相似文献   

7.
牛继春 《新长征》2007,(1):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只有加快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突出、五个确保"。一、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任务,强调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伦理学的角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从人性向度、社会向度、发展向度三个方面来解析:"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的人性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向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7,(11):19-2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赵刚 《党史文苑》2009,(8):42-44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社会要和谐"的思想.为了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毛泽东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与政策.这种思维方式和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策略有益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社会要和谐"的思想。为了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毛泽东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与政策。这种思维方式和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策略有益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彭琳 《世纪桥》2010,(19):7-8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要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中卫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为重点,以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为目标,大力开展民风建设活动,着力培育"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理性包容"的优良民风,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优化了发展环境,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深入调研,提高认识民风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车义 《奋斗》2007,(3):11-12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离不开对社会内部的管理。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探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规律、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规律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李鸿英 《实践》2010,(7):52-52
<正>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战略位置,向全党发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为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统揽,切实把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人才强区"战略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贯穿文化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人才兴文之路。  相似文献   

18.
沈贞伟 《党史文苑》2005,5(12):20-21,26
张东荪作为西方文明的介绍者和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推进者,在其"中间政治路线"破产后,提出构建"民族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中国实现民主社会的"中间媒介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从其思想的提出、产生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实现社会公正的若干关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左宪民 《新视野》2006,(4):59-61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是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日益突出地提出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当科学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要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风尚,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