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三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相似文献   

2.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昱洋 《学理论》2013,(6):34-36
《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4.
赵锦荣 《理论视野》2013,(12):72-74
庄子阐发的人的技艺活动并非着力于对现实层面的人的技能活动的描述,而是为了展示人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庄子并非断然否定技,他只是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庄子所揭示的技中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既是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也是人的自然自由的美的生存意境,表达了庄子对人的本真生存、人的自由的人性化的生存形态的追求,具有超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晶 《学理论》2012,(26):120-121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主张修养身心,找回自己,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生活。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走进庄子的心灵世界,感受"逍遥";学习他修身养性的方法———"吾丧我";从而体会领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与快乐。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社会失范”可以从社会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就社会整体层面而言,维系力的弱化,即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与公信力大大降低;社会结构的层级变化过于迅猛使得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体都无法适应;社会公共空间的大范围缺失减少了个体交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宋德刚 《学理论》2013,(3):34-35
庄子的交友观是其人生处世哲学的一隅,就其交友观做以管窥,借此对庄子的处世态度做以浅显的了解。大体而言,庄子的交友观可从肯定与否定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这里只对肯定层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对庄子与体道者为友、与辩论对手为友、与山野平民为友这三方面的梳理,展现出庄子以"道"为根本的交友原则。  相似文献   

8.
郭松廷 《学理论》2009,(9):133-135
本文分析了《越狱》中监狱的内涵(有形的监狱彝无形的监狱),越狱在本质上就是逃离束缚,重获自由。透过《越狱》可以看到,逃离的不仅仅是具体有形的监狱,还有着众多无形的监狱。如果说逃离有形的监狱是可行的话,那么摆脱无形监狱的束缚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据福柯、拉康和巴特勒等的理论,指出“越狱”的价值在于不甘束缚、不断超越精神的凸显,颂扬人们的超越精神本身,尽管也许人们不得不一直在“越狱”。  相似文献   

9.
宁楠 《学理论》2010,(21):167-167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其共同特点都是重视书法创作中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强调“意”的作用。因此“尚意”成为宋代书法理论的总的精神,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它显现为心灵的境界。心灵的美不等于心灵的善。从美是自由的形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角度看,心灵美主要包括智慧、情趣、率真三个方面。心灵美内化为一种情怀,外化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从而演绎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样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勿忘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勿忘净化我们的心灵,从而演绎出美丽而生动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陈伟 《学理论》2009,(9):132-132
《庄子·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本)注:“是其两句:时,同‘是’。女,同‘汝’。这两句意思是说,上面所说的这些话,指的就是你啊!”考察古注,朱本的注释有误,“时女”中的“时”应是“待”的假借字,“女”是女子之义,“时女”应解释为“处女”。  相似文献   

12.
技兼于道是庄子技能美学的基本特点。道的贯彻有“广大”与“微妙”两方面,技能施展主要体现道的“微妙”之趣。微妙使技能得到诗性提升,美化为“游”的境界。技能诗化的条件包括静定、忘适、兆变、自然、融通等五个方面,其总的美学旨趣是技入化境、神与物游。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明显地具有空间性特质,汉字的象形往往取材于自然空问的外部媒介,彰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亲切,以富有空间感的形象体察与拟像构架实现了汉字对“象”的寻求;而其自由开放的空问语法和“立体言外”的空间架构都在语法和语义层面呈现了“纵聚合”和“意在言外”的空间话语效果。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生发出无穷的意义空间,并且深化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深处,积淀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诗性传统。意象形象、妙悟思维和空间美学构成了中国独有的诗性传统。在后发现代性的语境中,以空间性质的自觉妙悟与审美体验介入当下的审美实践与艺术经验研究,更是天然地弥补了文论建设的不足,从而发掘外部泛审美语境与内在生命精神的互动,进而增强文论在新时期的介入性。  相似文献   

14.
韩宏韬 《学理论》2009,(17):183-184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皇,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孙中山“革命之学问”中的重要基石,是革命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孙氏的“自由”观由两个互相矛盾的内容构成:一是“自由”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政治权利;二是在中国当时的革命环境中,要国家团体有自由就必须牺牲国民的个体自由权利。孙氏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混淆了古代“自由”与近代“自由”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杨成志 《学理论》2008,(11):94-94
2003年夏,克炎先生送我《历代书法咏论》书稿,并谦嘱阅鉴。展卷读来,眼前豁然出现两个长廊:诗词艺术的长廊,书法艺术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审美心理的景深。我沐浴在古典诗词艺术之美中;我任情地玄想大师们咏论书法的亦情亦理,亦道亦技的精妙绝伦;我感到克炎先生已载入咏论者的历史,为当代书家、诗家所鲜见。  相似文献   

17.
“形象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可以从人生有“三戒”、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以及“三贵之道”与礼仪文明诸方面,系统阐述儒家“德性”智慧与塑造企业家“形象管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特别是“五项修炼”理论,对我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层面,要科学建构学习型党组织理论,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层面,要汲取“五项修炼法”的有益经验,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方法论层面,要坚持系统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盘工作。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草 《各界》2013,(6):6-8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以“三史六书”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三卷书”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