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朱晓华 《当代广西》2012,(24):54-55
听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我内心的激动无以名状。那天晚上,我正和一帮朋友吃饭,我心花怒放地向他们传递莫言获诺奖的消息,以致有朋友不解,“莫言是你什么人呀,高兴成这样?”我笑而不答,心里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3.
湍水石 《人大论坛》2012,(11):53-53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迅速占据各人媒体的头版。几天来,有关他的点点滴滴被媒体层层深挖,他的亲朋好友也成为受访对象。莫言本人接受央视采访,在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接着又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  相似文献   

4.
莫言诺奖     
王志生 《当代思潮》2012,(11):22-22
获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恰逢是在我儿子的婚礼上。我对我的朋友们说:今天,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大家一听忙问:什么大事?我答:一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二是我儿子娶媳妇。  相似文献   

5.
微观察     
《乡音》2012,(11):36-36
莫言"茫然"幸福为何引发共鸣《工人日报》:近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接受了央视记者采访。被主持人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  相似文献   

6.
群众·声音     
《群众》2012,(11):1-1
1 莫言感言——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获奖后第一时间接受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7.
郭强 《今日上海》2012,(11):14-19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上海各书店的莫言作品即遭疯抢至脱销。在福州路上海书城旗舰店,一批买书者在琳琅满目的书籍的包围下面对已空空如也的“莫言作品专区”欲走还留。记者与几位攀谈,一位花白头发的先生一个劲地说“我早来这里就好了,早来就好了!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 《北京观察》2012,(11):66-68
正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我正和一行作家朋友在山东烟台栖霞市参加一个宴会。与会的作家有陈建功、赵本夫、柳建伟、石钟山、肖克凡、孙惠芬、衣向东、张陵等。我们都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在当天19时揭晓。在此之前,网上盛传莫言获奖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对此事都很关注,也衷心期望莫言能够获奖。宴会开始,当地领导致祝酒辞时,我们有些心不在焉,最关心的是莫言获奖能否成为现实。宴会厅里没有电视,我们只能通过手机上网获取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黄健 《当代广西》2012,(22):52-53
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  相似文献   

10.
周梦博 《青年论坛》2014,(3):139-146
莫言小说创作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既是莫言小说创作的素材,又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因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莫言小说的创作,可以拓宽莫言小说研究的视野;通过揭示民俗文化对莫言的影响,探索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莫言清醒的民俗学意识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思维,决定着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通过分析民俗文化在莫言小说中的影响、表现及其作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从来不上网的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与期待,还是在七点一刻,离开电视的《新闻联播》,用手机上网了。因为这些天,无论是媒体上还是朋友中,都在热议着莫言有可能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今晚北京时间十九点就会揭晓。甚至有人告诉我,欧洲博彩中心的赔率,莫言已经排到第一名了。  相似文献   

12.
于文夫  代安楠 《求索》2013,(1):156-158
莫言是中国百年诺贝尔奖的圆梦者。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强调: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此,本文探讨了魔幻现实主义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讨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文学的促动和激励,并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中西方不同文化角度进行了审度。  相似文献   

13.
<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多年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莫言二哥管谟欣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  相似文献   

14.
周海洋 《当代思潮》2012,(11):24-26
距离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奖,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莫言获奖而在国内掀起的“莫言效应”才刚刚开始,这从全国各大书店莫言的图书被抢购一空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对于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来说,“莫言效应”正渐入佳境,一系列围绕莫言所做的文章,正逐渐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5.
吴艳 《求索》2012,(12):126-128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莫言成为近百年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诺贝尔文学梦。在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莫言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将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以充满真挚情感的笔墨,展现了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风貌。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人性良知、文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一意义上说,读懂莫言就是读懂中国乡村百姓的生存方式与人性伦理。莫言文学创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图,他将指引中国当代文学走上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政协公报》2013,(4):41-42
<正>4月19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盛典——诺奖之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在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首发,该书全程实录了诺奖之行空前盛典,独家披露了获奖前后心路历程。摘登如下:一个小队长和一个会计的合作自从我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的网络上疯传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有四个人:张艺谋、姜文、莫言和巩俐。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但更是文化思想的结晶。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从乡土链、地方性知识、"种的绵延"这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大学生中对莫言小说的不同评价。莫言小说在形式上追求新奇,而内容上却始终表现出扎根乡土文化的情结,贯穿着乡间知识的渗透,发散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莫言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文化有切身的了解。他以百姓的思想去创作小说,以巧妙的方式构思着文学,对近世以来的中国有多角度的揭示。因此,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正>莫言说,谈高考,人人痛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一文中,写高考这天女儿的心情:"从7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闹日本的时候,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解放后许多年了,我们恶作剧,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地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余华参加了恢复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  相似文献   

19.
蔡华 《当代思潮》2012,(11):48-50
苑纪久老师是文坛老前辈,今年80岁高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心情一定极为独特,一定百感交集,因为,莫言在保定入伍当兵的时候,莫言在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莫言在为接踵而至的退稿信苦恼着的时候,苑老师正在保定《莲池》杂志主政编辑部工作。他与莫言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定很有意思,是独家新闻。记者在莫言获奖喜讯传来不久采访了苑纪久老师。  相似文献   

20.
李文奇 《春秋》2013,(2):62-63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高密,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长及创作历程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后来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