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实践》2017,(2)
正蒙古象棋,蒙语称为"沙特拉",亦写为 "喜塔尔",是内蒙古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游戏。关于它的起源及传入蒙古草原的年代,在蒙古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在民间谚语中却常被提到。直到清代《口北三厅志》转引明人的《艺仙集》介绍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规则,才开始为世人所注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蒙古棋与内地之棋不尽同。不知其所自始,局纵横九线,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棋面圆形,将刻塔,象刻驼或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官德》 日前,散文家梁衡所著的《官德》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为庆“两会”胜利闭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著,为全国首部宫德培训普及读本、“十二五”期间全国党政干部“官德轮训”必选图书。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8)
正"棋王"谢侠逊是抗战时期颇有名气的一位象棋大师。1934年,他应邀去新加坡参加比赛,一举战胜英国军人、当年英国国际象棋赛冠军亨特,轰动一时。抗战爆发后,他报国心切,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南洋六国,为抗战募捐。1939年,谢侠逊归返重庆,时常为《大公报》副刊撰写"象棋残局",深受读者欢迎。一天下午,周恩来来到谢侠逊所在的东方协会,拜访"棋王"。二人握手寒暄之后,便一边品茶,一边布棋对阵。三盘下  相似文献   

4.
老李摆摊     
老李是退休后才迷上象棋的。他在县城人们常去散步的枫香桥树下设了六个棋摊,一来广交棋友、研究棋道;二来租棋收费,一天下来也有二十、三十元。老李摆棋摊遭到两个儿子的反对。大儿子是公司经理,二儿子刚当上副局长,在县城里是有头有面的人物。老李退休了还去摆棋摊挣钱,不是给兄弟俩脸上抹黑是啥?老李说这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你们不是常说要解放思想吗?兄弟俩不以为然。老李说也是打发寂寞嘛,兄弟俩便无言以对了。老李摆棋摊以前很少下棋,太忙。当教师的,说忙也忙,说闲也闲。若是两节课上完则罢.那可闲得无聊;若心里老装着…  相似文献   

5.
“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在年轻一代学者的著作中,陶东风著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是一部很值得注意的,很有独到见解的书。”该书1991年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象棋人生     
胡建明 《求贤》2010,(12):28-28
象棋集中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红先黑后”.说的是礼让:“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无悔大丈夫”.说的是为人处世:“胜败乃兵家常事”.讲的是心态: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启迪与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报刊文摘     
邓小平精于桥牌,这早已为人所共知。然而他对“国粹”——象棋也颇有兴趣。1983年《象棋报》创刊号上曾刊登了一帧由著名摄影家侯波拍摄的“老帅对奕”照片:画面上朱德、彭德怀两位“老元戎”一  相似文献   

8.
宋兵 《学习导报》2012,(12):46-46
清代江苏学者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从旧时代的道德观出发,规劝人们安分守己、修身养性,被后人称作“朱子家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10.
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盂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著《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孟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曾与蒋光慈、阿英等人一起创建文学团体“太阳社”.后来“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部有用的书《南亭笔记》,李伯元著。李伯元是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官场现形记》的著者。《南亭笔记》是他的一部笔记集。《南亭笔记》是李伯元的遗稿,1919年7月大东书局首次石印出版。我读的是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的大东书局石印本。此书共十六卷,每卷卷首皆是“武进李伯元著,江县胡寄上校订”。李伯元有一别号南亭亭长,刊行《官场现行记》时署的就是这个别号,《南亭笔记》之“南亭”,与别号中之“南事”当同出一义,大概都源于李伯元的居所有座亭子吧。古来所谓“笔记”,大致包括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  相似文献   

12.
高占祥 《前线》2008,(2):62-62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所著《文化力》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展示了作者集30年关于“文化之力”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论断。本刊摘编该书绪论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的“文革”岁月》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的长子陈小津同志所著,今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唐代隐士赵蕤,是李白、杜甫的老师,一生没有做官,却著了一部很有名气的谋略方面的书——《长短经》。在《臣行第十》一篇中,他提出了“正臣”和“邪臣”各六类,也就是好干部的六条标准和坏干部的六种表现。正臣六类 1.“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现,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在事  相似文献   

15.
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郑学秋所著《红陵随笔》一书,已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红陵随笔》共24万字,分“红土缅怀”、“史坛新语”、“人物述林”、“龙川风采”、“诗词吟唱”5个部分收入文章60余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罗元发中将为  相似文献   

16.
王勇忠 《党史文汇》2007,(11):54-56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  相似文献   

17.
吴旺 《党史文汇》2011,(10):37-39
《建党伟业》中有这样一幕镜头:毛泽东正在剪辫子,忽闻一队新军在街上敲锣,高呼:“光复新军第五十标为革命招兵,报名从速。”毛泽东立即赶来,急切地喊道:“我报名!”从此,毛泽东开始了其半年的投笔从戎生活。其实,毛泽东的从军路比电影所描绘的还要充满戏剧性。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毛泽东深受鼓舞,心中积压许久的救国热情,也亟需释放。根据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载:毛泽东是受“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的影响,下决心入伍从军的——“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18.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一出,热捧宋朝之风骤起。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他们这些话,诱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民族虚荣心。  相似文献   

19.
艾迪 《党课》2013,(23):100-101
何谓艺不压身?清代文人李绿园在其所著的《歧路灯》一书中道:“江湖本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遨游海内,艺不压身。”按《辞海》里的解释:艺乃技艺,艺不压身是指技艺不会压垮一个人的身体,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20.
潘乃樾先生所著《韩非子与现代管理》,用意之一似乎是要帮助人们从“竞争谋略上走出误区”。但读罢全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恰恰是潘先生的《韩非子与现代管理》会误导人们陷入市场竞争谋略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