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利用病原检查法在甘肃省42个县市对1311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5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文县、康县,感染率为3.33%~6.25%;大巴贝西虫分布于两当、天水北道、康县、成县、清水、崇信等地;瑟氏泰勒虫分布于陇南山区、陇东高原 及夏河、临夏、天祝、武威、张掖、定西、临洮等地,感染率为4.16%~100%;环形泰勒虫分布于临泽、民乐、安西、高台、敦煌、永昌、民勤等地,感染率为24.3%~90.32%;边缘边虫主要分布于陇南各县及崇信县。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大巴西虫和边缘边虫在甘肃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分离出一株牛的大巴贝西虫并确定了其媒介蜱为长角血蜱。1988年4月,从河南省卢氏县同一群黄牛体上采集到长角血蜱饱血雌虫4只和微小牛蜱饱血雌虫16只,然后分别用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小牛。结果证明长角血蜱饱血雌虫能经卵传递大巴贝西虫,第二代幼虫对牛具有感染力,若虫和成虫不能感染。微小牛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各期都不能传播这种巴贝西 虫。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小牛,红细胞内的虫体稍小于双芽巴贝西虫,大于牛巴贝西虫,双梨子形虫体较宽,其量度为3.1~3.7×1.5~2.3μm,长宽指数为1.87。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卢氏县为午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的混合感染地区。将该地区自然感染的微小牛蜱的饱血雌虫置28℃产卵和孵育,然后分别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牛,结果证明微小牛蜱能经卵传递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幼虫不仅能传播牛巴贝西虫,同时也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若虫和成虫只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对午巴贝西虫不再具有传播能力。用若虫感染除蜱牛分离出1株纯双芽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4.
用层析法制备的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抗原用于ELISA试验,检测62头份带虫牛血清,阳性符合率96.67%;在疫区检测150头份牛血清,阳性率80.43%;在瑟氏泰勒虫流行区检测454头份牛血清,有交叉反应,阳性率28.19%;检测89头份安全区牛血清阴性符合率100%。用正常红细胞抗原和环形泰勒虫抗原分别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牛作了特异性试验,结果ELISA前者OD值为阴性,后者OD值为阳性。2头人工感染牛于接种后14~20天测出抗体,30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其中1头牛接种后12个月ELSA值仍明显高于健康于。环形泰勒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瑟氏泰勒虫血清,有3/4的阳性反应率,证实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双芽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由双芽巴贝虫(Babesiabigemina)引起牛的一种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病牛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死亡为特点。病原学调查表明,本病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  相似文献   

6.
为便于人工感染和制作诊断抗原,笔者对牛的大巴贝西虫(Babesia major)、双芽巴贝西虫(B.bjgemina)、环形泰勒焦虫(Thcileria annulata)、环形泰勒裂殖体(Schizont)、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irginale)和绵羊边虫(A.ovis)进行了超低温冷藏试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卢氏县地处予西伏牛山区,为我省养牛数量较多的县之一。牛焦虫病从1966年确诊以来,病型不断变化。1981年以前,当地以双芽焦虫,环形泰勒焦虫发病率较高,1982年以后,瑟氏泰勒焦虫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今年,该病约占焦虫发病率的90%以上,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由于病程长,患畜机体消瘦,犊牛生长发育受阻,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是比较大的。 (一)对卢氏县瑟氏泰勒焦虫传播者的初步看法 据文献记载,苏联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是二棘盲蜱,国内材料报道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有长角血蜱和二棘盲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81年组织河南省畜禽寄生虫普查时对卢氏县蜱种类的鉴定为:长角血蜱、残缘璃眼蜱和微小牛蜱。我们从临床检验结果来看,瑟氏泰勒焦虫和双芽焦虫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反诊断抗原。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建立了总量为0.6ml的补反诊断方法。对试验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出率为100%,安全区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第5天出现补反抗体,感染后20~50天血清抗体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7个月后补反抗体消失。所制备的补反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和日本血吸虫等几种血液寄生虫抗血清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抗原保存期达一年以上。所制备的抗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病原检查、蜱感染试验和除脾激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甘肃省13个地区(州、市)45个县对2168只绵羊和山羊的泰勒虫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定西、天水、陇南、临夏、甘南、庆阳和平凉12个地区35个县均有羊泰勒虫病的分布,其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它主要孳生于阴湿灌丛草原,具有代表性的陇南和天水两地区羊泰勒虫的感染率高达47.0%~86.6%。  相似文献   

10.
羊泰勒虫病是由媒介蜱传播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我国四川、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均曾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发病率为18.8%~65.0%,病死率为17.8%~75.3%。可见不同地区羊泰勒虫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相似文献   

11.
泰勒虫引起的泰勒虫病作为危害畜牧养殖业的重要血液原虫疾病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调查清楚某地域泰勒虫流行对于该病的早期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的交汇处的庆阳地区蜱虫分布的调查,并进一步进行了蜱所携带的泰勒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庆阳地区蜱虫优势种以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为主,兼有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的分布。其传播的泰勒虫主要是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东方泰勒虫(T. orientalis),环形泰勒虫(T. annulata)以及感染羊的吕氏泰勒虫(T. luwenshuni),尤氏泰勒虫(T. uilenbergi)等,此外还有泰勒虫未定种(Theileria sp.)的寄生。统计显示在收集的300头份牛血液中瑟氏泰勒虫感染率高达74.58%,东方泰勒虫感染率72.36%,环形泰勒虫感染率12.54%。收集的200头份羊血液中吕氏泰勒虫感染率63.58%,尤氏泰勒虫感染率53.62%。而长角血蜱感染泰勒虫的感染率高达87.76%,小亚璃眼蜱感染率为47.62%,青海血蜱感染率46.43%。由此可见,庆阳地区蜱虫分布虽然较为单一,但其传播的泰勒虫病原具有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家畜还是蜱虫对于泰勒虫的感染均较高。这为当地的该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泰勒虫病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13.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14.
对图们江下游部分牧场黄牛体表寄生蜱调查表明,该地区的蜱有血蜱属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和硬蜱属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2种蜱分别占93.21%和6.77%;黄牛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21~3270只;在2个硬蜱生境地带2种蜱的分布基本相同。当地优势种长角血蜱在宿主体表的分布无规律性,但以宿主前躯寄生数量较多。长角血蜱的若虫、成虫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盛期,这与该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发病季节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长角血蜱和残缘璃眼蜱的交互传递试验、虫体形态学观察及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的分析,对瑟氏泰勒虫及环形泰勒虫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只能传播瑟氏泰勒虫而不能传播环形泰勒虫;同样,残缘璃眼蜱只能传播环形泰勒虫而不能传播瑟氏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以杆形和梨子形为主,其比例一般保持在67%~90%之间;而环形泰勒虫则主要以圆环形和卵圆形为主,占总数的70%~85%。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有两条带,但瑟氏泰勒虫的迁移速度要比环形泰勒虫的明显的快。  相似文献   

16.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感染牛血清快速准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冷藏抗原片进行的IFAT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人工感染牛符合率为100%;就疫区273份血清的检查,阳性率为35.2%,对安全区86份血清的检查,假阳性占3%。抗体消长实验表明,人工感染牛于第5天即可测出IFA抗体,60~70天达到高峰(1:5120),并维特一段时间,在感染后335天,抗体消失。在本试验中边缘边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瑟氏泰勒虫、伊氏锥虫感染牛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绵羊边虫感染羊血清有很强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微小牛蜱对四川丘陵和山区的黄牛危害十分严重,每年蜱活跃期黄牛的感染率几乎高达100%。蜱不仅吸食血液,刺伤皮肤,全身出现弥散性结节,而且传播双芽焦虫病,造成黄牛大批死亡。为防治牛蜱的危害,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选用双甲脒于1991年7~9月在汶川县、峨眉山市进行了本项试验。(一)药品及配制12.5%双甲脒(Amitraz)乳油为江苏泰县兽药厂生产,批号910319,500ml瓶装。试验时取定量双甲脒乳油加常水配成125ppm、250ppm、375ppm浓度乳液供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Ykt6基因在蜱体中影响东方泰勒虫感染的生物学效果,通过长角血蜱实验室培养株和野外株,评估Ykt6蛋白对东方泰勒虫侵染长角血蜱过程中蜱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对东方泰勒虫感染率等指标的生物学效果。结果显示,Ykt6基因参与了东方泰勒虫与长角血蜱之间的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Ykt6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东方泰勒虫在长角血蜱体内的存活和繁殖能力密切相关,当该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时,东方泰勒虫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显著下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Ykt6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东方泰勒虫与长角血蜱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野外长角血蜱个体具有Ykt6基因的突变,导致东方泰勒虫在长角血蜱体内的存活和繁殖能力显著下降。这一发现提示,Ykt6基因的变异可能是东方泰勒虫入侵长角血蜱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之,Ykt6基因对东方泰勒虫入侵长角血蜱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Ykt6基因的功能和变异,可以深入了解东方泰勒虫与长角血蜱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控制东方泰勒虫入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将有助于保护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