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卢氏县为午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的混合感染地区。将该地区自然感染的微小牛蜱的饱血雌虫置28℃产卵和孵育,然后分别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牛,结果证明微小牛蜱能经卵传递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幼虫不仅能传播牛巴贝西虫,同时也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若虫和成虫只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对午巴贝西虫不再具有传播能力。用若虫感染除蜱牛分离出1株纯双芽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3.
利用病原检查法对我国26个省(区)的3184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和边缘边虫7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感染率为0.97%~1.5%,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牛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38%~56.66%,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大巴贝西虫分布于河南、甘肃、辽宁、新疆等省(区),感染率为16.65%~4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和刻点血蜱。环形泰勒虫分布于宁夏、新疆、内蒙、甘肃等省(区),感染率为17.24%~35.30%,媒介蜱为残缘璃眼蜱。瑟氏秦勒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感染率为34.67%~10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突变泰勒虫分布于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区),感染率为45%~55%,媒介蜱为刻点血蜱。边缘边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0%~79.31%,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  相似文献   

4.
将实验室培养的小亚璃眼蜱 (Hyalommaanatolicumanatolicum )和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清洁幼虫和若虫饲喂于感染环形泰勒虫的牛体 ,收集饱血幼虫和若虫 ,用所孵化的若虫和成虫感染试验牛。结果显示 ,小亚璃眼蜱幼虫、若虫阶段感染 ,所发育之若虫、成虫均可传播环形泰勒虫 ;而亚洲璃眼蜱各阶段的传播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感染有边缘边虫的牛体上,摘取正在吸血的半饱成虫、饥饿成虫、半饱稚虫,分别人为地转移到3头健康易感牛体上事先用锌明胶贴好的布袋中。使其继续叮咬,试验牛均遭感染,其潜伏期分别为13天、13天、19天。最高染虫率分别达53.1%、12.0%、8.6%,用从感染牛体脱落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4头健康易感牛,检查时间最短的为30天,最长的达180天,在整个检查过程中,4头试验牛的血液涂片,始终均未发现边缘边虫。试验证明,边缘边虫不能通过微小牛蜱经卵传递,只有当代各变态期的蜱,由感染牛体转移到易感牛且继续叮咬时,才能使边缘边虫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6.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后经鉴定系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饱血若虫(在实验室蜕化为成虫,系长角血蜱)、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7.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县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 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 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和长角血蜱饥饿成虫分别饲喂到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的牛体上,收集脱落饱血雌虫培育,逐日用断腿法制作血淋巴涂片观察。结果微小牛蜱脱落后第4天的血淋巴中,就观察到了牛巴贝斯虫的游离大裂殖子,其形态似压扁的圆锥体,前端大而钝,后端小而尖,有的尖端稍弯曲或弯曲如钩状。虫体中央有1~3个圆形的核,绝大多数为1个。原生质中有数目不等的空泡,大小为9.0~22.0×1.5~6.0μm,平均13.6×3.14μm。另有圆环形、逗点形、蝌蚪形及其它形态的裂殖子,大多周边布有染色质带,中央往往呈现出一个大空泡。在脱落后第4天的个别长角血蜱的血淋巴涂片中,就可查到大裂殖子,直到第20天,存活蜱的涂片中还可检出。蜱全部获得感染,但虫体出现的时间不规律,仅在少数蜱的涂片中可连续观察到。其形态与上述牛巴贝斯虫血淋巴中典型大裂殖子相似。大小为10.0~19.0×1.5~4.5μm,平均13.84×3.72μm。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1.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羊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很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 d,产卵期平均22.5 d,卵孵化平均27 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 d,饱血若虫蜕皮约37 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自四川省汶川县黄牛体表采集长角血蜱的饥饿或半饱血成虫,带回实验室感染除脾牛。血液涂片检查发现,感染后第10 d,病牛血液中出现一种大型巴贝虫,感染后第24 d,出现一种小杆形的泰勒虫。形态学观察和18 S rRNA基因测序和进化关系分析证明,它们分别为卵形巴贝虫与瑟氏泰勒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牛边缘边虫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培育在接种含边缘边虫混合种虫血的牛体上,叮咬17天后,摘取600只(雌雄各半)未饱血成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头易感健康牛体上。于继续叮咬后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边缘边虫。至33天时染虫率达到高峰,为53.11%,个别红细胞 内的感染强度高达9~10个虫体。35天染虫率降至41.34%,牛只死亡。在该头牛虫体出现至死前23天的涂片中,只见到了单一的边缘边虫,未发现其他形态的虫体。同时对感染牛只的血红蛋白、红白细胞数及临床症状等进行了观测。为了使染虫率升高,在本试验中采用了肌注氢化泼尼松的办法,起到了与手术除脾差不多的效果,且省事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饲喂在事先人工感染的混合种带虫牛体上,收集感染的饱血雌虫,俟次代幼虫孵出后,将其释放到另一健康易感牛体上,自行叮咬18天之后,从该头牛体上摘下450只半饱雄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健康牛体上,使其继续叮咬。雄虫叮咬后的第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双芽巴贝斯虫,在其后30天的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种虫体。感染后第13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6℃,持续3天;第20天染虫率达到6.11%的高峰;第27天出现血尿。同时对红白细胞进行了计数,并观测了某些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用采自新疆羊体的半饱血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与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成虫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片检查,在感染后第11d的血片上发现一大型巴贝虫(Babesia sp.).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虫体为主,双梨子形虫体大小为3.0-4.0 gm×1.1-2.1μm.在感染后第14 d,感染羊体温升至41.2℃.染虫率最高达到0.2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  相似文献   

16.
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饲喂于牛体,观察了成虫、幼虫、若虫在实验室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周期及滞育现象;通过蜱传播试验证实,残缘璃眼蜱饥饿幼虫、若虫吸入病原,其蜕化之若虫、成虫能将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传播给敏感动物,而幼虫阶段吸入病原,如若虫阶段在兔体饱血,所蜕化产生的饥饿成虫不传播该病.  相似文献   

17.
为便于人工感染和制作诊断抗原,笔者对牛的大巴贝西虫(Babesia major)、双芽巴贝西虫(B.bjgemina)、环形泰勒焦虫(Thcileria annulata)、环形泰勒裂殖体(Schizont)、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irginale)和绵羊边虫(A.ovis)进行了超低温冷藏试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在健康易感牛体上叮咬10天后,试验牛再用液氮保藏的双芽巴贝斯虫接种。收集脱落的饱血雌虫,将其培育在28℃、相对湿度约85%的温箱中,采用断腿法和穿刺法逐日制作血淋巴涂片。检查结果表明,饱血雌虫脱落后的第3天在其染色血淋巴涂片中,就可见到早期未成熟裂殖体,第5天观察到成熟裂殖体,第6天有典型游离的大裂殖子出观。第12天大裂殖子达最高峰。其形态呈棒状,前端大而钝固,后端小而尖,大小范围为7.0~19.0×1.5~4.0μm,平均为12.49×2.75μm。断腿法与穿刺法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卵的压片中见到梭形和小梨子形虫体。在次代幼虫的压片中,观察到大量的小裂殖子集群。  相似文献   

19.
利用病原检查法在甘肃省42个县市对1311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5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文县、康县,感染率为3.33%~6.25%;大巴贝西虫分布于两当、天水北道、康县、成县、清水、崇信等地;瑟氏泰勒虫分布于陇南山区、陇东高原 及夏河、临夏、天祝、武威、张掖、定西、临洮等地,感染率为4.16%~100%;环形泰勒虫分布于临泽、民乐、安西、高台、敦煌、永昌、民勤等地,感染率为24.3%~90.32%;边缘边虫主要分布于陇南各县及崇信县。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大巴西虫和边缘边虫在甘肃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9天的未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形巴贝斯虫大裂殖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