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JOHNTHOMAS·DOMNEY)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RIHARDGCE·PECTAU)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作者1 一个身穿志愿军军装的军人,找到公安派出所,自称他是美国间谍1952年9月29日,吉林省安  相似文献   

2.
叶介甫 《党史博采》2009,(12):32-3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破获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长白神剑     
余彦隆 《党史博览》2000,(3):31-35,,39,
翻开1954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你会在醒目位置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11月23日对美国间谋唐奈、费克图等人的刑事判决书:“依法判处被告约翰·托马斯·唐奈无期徒刑;判处被告理查德·乔治·费克图有期徒刑20年;判处被告许广智、于冠洲、王维藩、王金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张载文、栾衡山、钟殿馨、李军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牛松林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依法对此案所缴获的武器、弹药、电台、地图、降落伞及空降器材全部予以没收……”  相似文献   

4.
美国已故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生前对法国前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玛丽·戴高乐推崇备至,称他是“一个矗立于20世纪的英雄,对法国来说,他是矗立于法国历史上多个世纪的英雄之一”。 戴高乐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威风、光荣而又颇多坎坷的经历对人们具有极大的魅力,他的为人和品格让人们永久地怀念。就是这位伟人,在逝世前几年,当他还在总统位置上时,就为自己的葬礼作了明确而严格的交待:“不要铺张排场,不要富丽堂  相似文献   

5.
住院仍忧国忧民 一九七四年七月五日上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了他住院后的第一批外宾: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夫人。他告诉杰克逊:我这一段时间确实有病,毛主席要我疗养、休息,因此六月的一个月里没有见客人了。外国客人、中国同志都没有见。你这次来,没有计划让我出面。但了解到你的要求,请示了毛主席,同意我见你,也报告了党中央。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发出的消息:“周恩来总理今天上午在医院会见了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夫人。周总理请杰克逊参议员回国后转达他对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的问候。”在这篇报道旁边,还有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周恩来和美国客人的合  相似文献   

6.
美国悍然下令对越北方实施大规模布雷,越南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请求中国援助扫雷 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松就任美国新总统。上任伊始,面临着许多难题,最使他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从侵越战争的泥潭中拔出腿来。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1998,(1)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最后要草拟一个谈判声明。基辛格拿出的声明草案中写着:“中国政府向尼克松发出访华邀请,尼克松表示乐于接受。”我们不接受这个句子。我们希望改写:“尼克松愿意访华,我们就提出邀请。”美方不同意。双方谈了几个小时就僵在那儿。这时候,留下黄华和他谈。第二天早上,会谈再度进行,基辛格有点儿急了。因为他中午就得离开。在华期间又不能和美国通话。如果声明没谈成,就都吹了。这时,周恩来也急了,马上召章文晋去汇报。他一看草案,就说:“这问题很简单,在我方的字句…  相似文献   

8.
余之 《共产党人》2004,(3):45-46
“20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总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过的100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这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发出这番感叹的,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的话表明,周恩来那渊博而精深的知识,敏锐而出众的才智,都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许多国家的首脑不能不为之折服。  相似文献   

9.
第十章 毛主席开始察 觉江青一伙的用心 两次历史性的会晤 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空军一号”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舱门打开,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沿着长长的舷梯走下来。前来迎接尼克松的周恩来总理消瘦的脸上显得异常平静。当尼克松伸出手后,他也伸出了手,两人相握有一分多钟,周恩来说道: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进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 通讯卫星及时向全世界播出了实况。  相似文献   

10.
孟红 《世纪桥》2005,(7):8-11
引子1972年2月21日,一个春意萌动的特殊日子。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飞抵北京,开始了他后来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的中国之行。此行成功地打破了中美关系二十余年来的坚冰。这次访华期间的某一天,在正式会谈的间隙,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在随意笑谈之后,尼克松忽然话锋一转,说道:“我这次访华还有一项日程,那就是向总理阁下提出一个历史问题。”说着,将恳切又带有一丝狡黠的目光投向周恩来。  相似文献   

11.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在繁忙的外交活动之余,他特意抽出时间拜访已故著名政治活动呀-一.~.闷~二~J Jl霭家米哈依尔·{的夫人法尼亚马尔科维奇·鲍罗廷·谢苗诺夫娜。彗“周恩来走进会客厅时,法尼亚·爵谢苗诺夫娜憔悴的面庞上滋出欢慰攀的笑容.她踌姗着  相似文献   

12.
万强 《党史文苑》2004,(7):40-4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北京握手,标志着相互敌对几十年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尼克松在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尽管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仍不肯轻易放弃其在台湾的影响,将其划在了他们的“核保护”之下。台湾问题仍是横亘在中美两国之间的一道巨大障碍。197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谋求解决办法。正是他的这次来访,使周恩来遭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厄运。不速之客基辛格成为周恩来挨整的导火索基辛格这次访华受到中方高度重视。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亲自同他进…  相似文献   

1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11时30分,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尼克松看到,周恩来总理站在舷梯前,在寒风中没有戴帽子。旁边站着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  相似文献   

14.
博览之窗     
毛泽东论“兄弟党”和“老子党”·中共巧借美机空运将帅上前线·秘书眼中的周恩来·邓小平重庆倡廉政·周恩来训斥国民党特务·国共两党将军县·“四清”中的一个保卫干部·延安时代的清廉与民主风尚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他在繁忙的外交活动之余,特意抽出时间,拜访已故著名政治活动家来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的夫人法尼亚·谢苗诺夫娜。当周恩来走进会客厅时,法尼亚·谢苗诺夫娜憔悴的面庞,溢出欢慰的笑容,她蹒跚着从室内拿出一张鲍罗廷身着中国丝绸衬衫的照片,随后又双手捧出一条她用俄文绣的“永恒的友谊和纪念”的丝巾递给周恩来。周总理仔细端详,赞不绝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记者、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周恩来传》里写道:“周恩来未成为一名他的家庭希望他日后成为的达官贵人,他少怀大志,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甚至没有一只属于他的皮箱,他就这样走进了北京,开始肩负起从根本上改造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任务。”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周恩来一生遇险无数次,其中在延安劳山遇刺,是最意想不到,也是最惊险的。周恩来自己也说:“我一生遇过很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就是那一次,那次是陈友才同志代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13,(1):5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在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个集装箱从美国运输机上秘密卸下并安放在首都机场。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起看当天中美活动的录像。尼克松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他指着身边美国国防部安全军官手中拎着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说:"从我踏上中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0-40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觉察到了美国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拉开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此后又向尼克松总统发出了访华邀请。  相似文献   

19.
李鸣生 《实践》2014,(2):29-29
1974年5月19日,周恩来写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批示。这就是著名的“5·19”批示。 尼克松的“黑匣子”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几天,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提前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运输机刚停稳,一个集装箱便从飞机上卸了下来。这个集装箱被迅速打开后,露出的是一个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的卫星地面站。在中方有关人员的协助下,美国的这个卫星地面站便安放在首都机场。  相似文献   

20.
五月的重庆,骄阳似火。陪都的街头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东西。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已经在街上闲逛了大半天,仍然兴致未减。突然,一位高高大大,金发碧眼的德国妇女走近玛莎,低声问她是否有兴趣见见“周恩来”。玛莎茫然看着这位穿着中国旗袍,戴着男式毡帽,自称叫“王安娜”的神秘女人。“周恩来”的名字对她毫无意义,但玛莎愣了一愣,说这得和海明威商量一下。王安娜在那里等她的回音。玛莎赶回住所,告诉了海明威发生在大街上的一切。海明威兴奋极了,他不仅知道周恩来是中共在重庆的代表,而且也知道王安娜的丈夫是王炳南,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要玛莎赶快告诉王安娜、他极愿尽早与周恩来见面。于是,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又在大街上闲逛,直到他们确信后面没人跟踪时,他们才来到约定地点,和王安娜会合。在王安娜的带领下,穿过迷宫一样的小街小巷,来到了曾家岩50号——陪都最神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