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职工下岗失业现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表现得更加突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造成当前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并采取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各种措施,逐步实现市场再就业。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是社会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存在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劳动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开发  相似文献   

3.
当前解决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郎秀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失业与就业也明显地具有中国特殊性,和一般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目前的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是科技进步型的开放调整,这里的失业保障不是简单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就业不是简单地解决饭碗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 ,城镇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 1999年失业职工人数高达 2 394万人 ,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根据我国国情 ,简要分析再就业的难点 ,寻找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 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难点1.人多与岗少之间的冲突据统计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应量为 540 0万人 ,而国民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为 380 0万个 ,二者的比…  相似文献   

5.
人员包袱沉重,失业、下岗问题突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十分现实和敏感的问题。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好再就业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中之重的课题,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力保证。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问题的特点与难点。1.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再就业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干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出现的非市场化失业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非市场化状态的下岗或者演变为市场化失业或者成为再就业劳动力。但是,东北…  相似文献   

6.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目前普遍存在筹集覆盖范围和投资渠道过窄、保险给付标准偏低、再就业的法律规定笼统等问题。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应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覆盖范围,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隐性就业的规制,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并对失业保险给付标准予以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7.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还有待于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前胜利油田下岗失业群体层次复杂,依赖油田"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热情不高,油田再就业培训的效果不很明显。如何有的放矢地提高油田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积极性,提高油田再就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社会化就业能力,是油田再就业培训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达1500万人左右。经过艰苦的再就业工作,到1998年底,还有892.1万下岗职工,571万登记失业人员,两项之和约占城镇劳动力的7%①。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政府都是一个难题。本文打算就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基本思路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正确认识下岗现象的同时,从完善制度入手,将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齐抓共管,做到标本兼治。一、如何对下岗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提出,改革开放二十年了,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下岗失业的特点 何谓下岗?下岗与失业有何区别?这是人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下岗是指劳动者就业中断后,与原工作单位还保留一定的关系,仍由原单位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并安排其再就业。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和愿望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失去工作或职业,劳动者与原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不论是隐性失业还是显性失业,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当前下岗工人存在的隐性失业现象及如何促进其再就业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认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失业问题王忠敏失业和再就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大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失业,对任何同志来讲,都是一个既不情愿,又不可避免的事情,它会引发经济社会一系列效应。同时,失业作为...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当代中国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街道针对辖区内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存在的难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可通过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关系到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切身利益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这个特殊群体,提高认识是搞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基础,精心实践是搞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关键,处理好几个关系是搞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把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此必须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在今后20年间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第一要务和根本途径。解决失业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动用各种改革手段控制失业,消除非自愿失业。当前主要解决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失业女性社区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发展社区服务业以促进再就业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济南市失业女性社区就业的基本状况、社会支持网络和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的分析,来探讨目前我国失业女性社区就业的现状,推动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下岗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失业下岗人员中存在的急躁心理、投机心理、失落心理、无奈颓废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状态,极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失业下岗的心理承受能力;2.加快健全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3.积极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的条件和机会;4.设立谋生再就业培训中心和电脑备档室,增强失业下岗人员的谋生技能和信息管理;5.加强管理,掌握治安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调研项目《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和再就业工程调查研究》主报告的主体内容。报告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失业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开办职业介绍所、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等。特别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建议政府及早推出自己的“新政”纲领和政策,以便在物质基础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中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为未来新的经济起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非全日制用工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全日制用工模式和制度 ,使企业用工更加灵活自主 ;缓解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 ,有利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拓宽了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渠道 ,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不同程度地稳定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心态 ;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了缓冲带 ,能够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在社会保险、工时、就业不稳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 ,在非全日制就业形式下的社会保险方面应实行比较灵活和优惠的政策 ,限定非全日制就业的超时加班 ,建立非全日制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济南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进一步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任务还十分艰巨。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基本情况济南市现有职工总数101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为74万人,1997年下岗、失业职工为7.15万人,约占全部职工总数的7%,占企业职工总数的9.66%,其中下岗职工5.9万人,失业职工1.25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分流安置15.5万人次,再就业率达到78%。全年还安置城镇社会登记失业人员3.1万人,全市年末城镇社会登记失业率为3.38%。近两年,济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