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早期阶段,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感受到了中国固有道德面临的危机,第一次公开明确地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他的"道德革命"思想带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今日中国仍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梁启超关于"道德革命"和道德重建的思考,对于深处现代性道德危机中的中国人重建道德秩序和道德信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一战后考察欧洲,在归国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一书中提出了欧洲文明破产论,自此被纳入文化保守主义阵营而被指斥为时代的落伍者。但是,如果从启蒙观念的视角细致考察梁启超"四步走"的中国文化重建方案,则发现理性、批判、自由等自西徂东的启蒙运动关键词,成为他中西文化融汇以建构中国新文化的核心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启超不但是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在对中西文化批判与择取的理性、审慎分析上,比之当时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亦不遑多让甚有过之。  相似文献   

3.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在上个世纪之交提出对全体国民的精神世界进行变革的要求,通过公民层面的道德教育塑造出“新民”。1905年,在以反思对“新民”进行“公德”教育的基础上,梁启超回到儒学的本真要义——内圣之学、为己之学,并将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集结成册,以《德育鉴》为题发表。该书从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及应用六个方面汇集了儒家经典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梁启超的德育观。一、作为德育之核心的儒家道德精神在探索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之际,梁启超发现西方所谓“先进”的国家观并没有形成公民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因而他返回“私德”领域,重新审视传统儒家的道德精神、个人修养,致力于对儒家文化精神内核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殷毅山 《传承》2012,(14):80-81,85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的推动起着一定的作用,也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价值选择与救民救国方案,在当时看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新民之思想难以根除中国的问题;而梁启超新民视野下的民族主义本质上调和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之思想。从此角度出发,分析其新民视野下的民族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周泉根 《新东方》2006,(2):33-3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批判主义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与主张。运用道德批判主义的途径实现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性的丰富内涵,谨防"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新发展,注重改革开放对于现代性的创新;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的转化进程,关注海内外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汪丹  汪兵 《思想战线》2004,30(1):32-37
从文化视角看,梁启超"反缠足、兴女学、倡女权"的新妇观,既没有超越传统文化"男主女从"的范式,却又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在西方文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妇女应如何与男子一道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转型社会中,共建中华民族"新民德".梁启超的"新妇观"是真正合乎中国国情的妇女观,而近现代以提倡女性独立人格为主导的妇女解放观,则恰恰是忽视中国国情的"西妇观".  相似文献   

9.
王泽应 《求索》2014,(11):25-30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与国际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伦理价值观科学把握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它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超越狭隘功利论和抽象道义论的局限,将"义"与"利"辩证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和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与和谐世界伦理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之思     
《同舟共进》2013,(5):3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荣辱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也是一个企业精神文化的基石。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既需要道德建设与之相伴,呼唤道德建设与之同行,又使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产生的负面效应,使社会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对企业的廉政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他阐明了人类道德的基本特征 ,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立身求作万矢的,著论当为百世师。"这是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追求。作为曾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位大师,梁启超在探求中国社会改良道路之外,在治学为师方面同样辉耀后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人生最后的36年间,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思想、文风对中国近世之文化走向启迪  相似文献   

15.
以“八荣八耻”为基石 构筑新时期道德体系的伟大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坚持了道德的社会主义导向,实现了公民道德要求内容与形式上的科学创新,是新时期道德建设体系创新、整合与新目标确立的宣言,加速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推进了新时期新道德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对"圣王之道"的追寻是建构于对统治者伦理特质的一系列要求之上的,其中涉及的人格、心性、道德和理性等特征,对于现代政治中的"合法性"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代表的传统儒家法政思想中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与作为西方现代法政文明之基础的"自然权利"思想,形貌虽似而本质不同。在黄氏所谓"圣君贤臣治法"的制度设计下,其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只能映现于"天下为公"的道德精神之中,即只可由统治者进行安排,却不是任由天下生民积极主张。正由于此,黄氏"私利"关怀虽反专制却不能克服专制,重视私利而不能伸张"权利"。归根到底,这是由"义利之辨"的思想传统所影响和局限的:在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政治道德一体的泛道德化倾向中,"尊义贬利"而"权利"不张是必然的。在法政秩序现代化转型的当下,我们一方面要反思黄宗羲"私利"关怀,从"私利"关怀走向"权利"观念,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制度;另一方面,要注重阐发黄宗羲"私利"关怀的道德精神,维护现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和叙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要求,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政道德是从政者在其工作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有德才能从政,无德无法从政。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中"天"有多种意义,其中就有道德义理之天。本体具有道德创生的大用,它是一道德的本体,契悟此本体的主要进路是由充满道德情感的道德实践而达于心性本体的逆觉体证的方法。具体就是通过道德实践,达到人的道德性的本源,而透至宇宙的本源。义理之天的创生是主动的,而不是气依照理的规定而被动形成。  相似文献   

20.
曹亚明 《求索》2011,(7):191-193
在近现代文学转型的交汇点上,梁启超所倡导的文学界革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文学史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启超既承接了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传统,又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创作上的引导,确实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桥梁。以梁启超的文艺观和文学活动来观照中国文学之古今演变,将从新的视角重建晚清与"五四"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