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艺 《湖湘论坛》2006,19(2):24-26
2003年,“和平崛起”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从2004年后,“和平崛起”一词在领导人的讲话和新闻中逐渐淡出,由“和平发展”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既定国策,当今中国在谋求和平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美日军事威胁,以及国内的分裂势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新的社会风险威胁、对世界认识的不全面等诸多障碍,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是顺利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杨玲 《求索》2005,(9):88-9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考察中国和平崛起的历程,对于研究大国和平崛起的规律,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误解,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指导;二、开展多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保障;三、融入国际制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选择;四、韬光养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深远谋略;五、发展模式,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4.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11,(11):15-17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就提出“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二者都是综合国内外因素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具体展现,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和道路是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创新,也是一个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前后一致的国家目标。中国“和平崛起”具有多层次内涵,并非简单的目标手段论所能涵盖。与中国“和平崛起”的要求相应,中国要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采取和运用具有现实性的策略,以保证和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7.
时代主题是世界主要矛盾的客观反映。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用“和平与发展”新论断取代“战争与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拓创新。全面理解和深刻阐明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论断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可以有力地回答和驳斥种种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污蔑,更加坚定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世界研究,是一崭新领域,又是一宏大工程。其中和平理念是重要内容。文章对“和平”与“持久和平”的概念、复杂层次、性质、共建、以及中国如何推进世界“持久和平”进行了学术探讨与建言。  相似文献   

9.
王克宁  董欢 《传承》2008,(4):132-13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论断。21世纪初,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这一命题。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时间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空间条件,构成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条件。清醒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时空条件,可以避免“迅速崛起论”和“崛起悲观论”,明确树立“崛起阶段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论断.21世纪初,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这一命题.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条件下,和平的价值日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随着和平学研究的兴起,对于和平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得以不断深化拓展.和平的内涵已由“消极和平”向“积极和平”过渡,由单一的政治性概念逐步演变为关涉个人—群体—社会的复合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格健全、群体团结、社会和谐的探求,就构成和平研究的全新论题.  相似文献   

13.
陈述 《时事报告》2007,(3):22-2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我们党关于两岸协商谈判主张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营造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 ,我们及时地调整了国家的对外战略 ,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去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出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及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两次讲到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去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也曾谈到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何谓“和平崛起”?中国如何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同志是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之一,本刊特邀他撰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6.
卞克文  宋华锋 《前沿》2007,(6):214-216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背景。儒家思想中的“和”对形成和平发展的战略作用是最大的。“和”的思想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进论坛》2008,(12):F0003-F0003
2008年1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主席桑国卫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本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以“科学和平和谐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平发展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中国内政、外交两大方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类怎样构筑这样的世界这类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许多学者指出:这个观点是“贯穿于对台工作论述的主线”;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战略构想”;“未来对台工作将以和平发展为纲”;“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指导思想”;“和平是基调”;“和平发展的新思维贯穿在两岸关系的论述之中”。这个论述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依据.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倡导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原则,也为我国在21世纪确立和平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下的全球利益的共同维护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中国地缘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特性和发展模式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力的提升,则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