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周恩来军事思想有继承有创新,可谓独树一帜。周恩来在中央苏区领导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首创了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敌进我进,制敌机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周恩来亲自挂帅,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与朱德一起领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他在总结吸取毛泽东领导的前3次反"围剿"战争成功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并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但传统说法是,毛虽然人不在,但其思想在。第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一个如此大的战役,仅仅是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影响,而没有朱德、周恩来等英明的指挥员,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以及战时的机动果断措施,要想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10月是彭德怀同志12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将他与我的父亲滕代远参加苏区反"围剿"作战时的情况回忆一下,以示铭记和缅怀。父亲作为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兼红三军团政委,参与指挥了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期间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的战役。前三次作战是在朱德、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完成的,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滕代远是在朱德、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指挥部队作战的。  相似文献   

4.
正滕代远作为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兼红三军团政委,参与指挥了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期间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战役。前三次作战是在朱德、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完成的,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滕代远是在朱德、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指挥部队作战的。一1933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由上海迁至瑞金,博古(秦邦宪)以临时中央负责人身份兼管苏区中央局的工作。他对前方反"围  相似文献   

5.
正从赣南会议到宁都会议,毛泽东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史称长征。第五次反"围剿"迭次失利,红军几乎濒于绝境,与前四次反"围剿"形成鲜明对照。湘江之战,红军虽然突破封锁线,却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革命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清醒  相似文献   

6.
1932年11月至1933年12月间,周恩来、朱德为粉碎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曾在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陈家排设立指挥所、兵站,并设有红军医院和枪械所。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周恩来、朱德按照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指挥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将(乐)、  相似文献   

7.
1932年7月,毛泽东和朱德指挥中央红军对南雄县水口区的粤军发起总攻,击溃粤军15个团,连同在赣南其他战役,迫使粤军全部撤出赣南根据地,确保了中央苏区南翼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这次水口战役可以视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前哨战。红军在其后反"围剿"战斗中认真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适时地调整了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8.
1933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亲自指挥下,经黄陂、草台冈两役,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其中包括陈诚起家的最精锐主力第十一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了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并从实际出发,适时定下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的决心,变红军处于受敌夹击的不利态势为主动。 周恩来于1月27日至3月16日间,连续8次给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发出电报。从这些电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的运动战思想。它完全符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实际,充分表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提出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提出并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战略转变的第一步。1930年秋冬,蒋介石实施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指挥4万红军实行“求心退却”,两次大踏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  相似文献   

10.
<正>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正在商量研究急于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指挥红军乘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势,分兵在闽赣两省边境各县消灭土豪地主武装盘踞的反革命据点,巩固发展苏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12.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3.
彭灏 《党史文苑》2010,(10):38-39
江西省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相似文献   

14.
1933年二三月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实施黄陂和草鞋岗战斗①,歼灭陈诚指挥的国民党进剿军第一纵队主力,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凡涉及这次反围剿的论著,都认为上述两次战斗创造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一九三○年底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除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下遭受严重失败外,其余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这次战争是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18.
1933年秋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残酷“围剿”,由于红军中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博古等一反过去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新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红军损失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前红军进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为紧接下来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同时,周恩来在这次战役中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在客观上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领导力量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