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的时代,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无缝对接需要具备新媒体思维,并在新媒体思维引导下形成新的传播模式、传播方法,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秉承正确价值观,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应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方式,以热忱态度传扬传统文化;应运用先进技术搭建沟通桥梁,吸收国外诸多优秀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新  李焕芹 《前沿》2014,(9):133-134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形式,传统的意识形态被颠覆。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怎样传播,都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的热点网络事件进行剖析,简要阐述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新认识,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应用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吕红雁 《前沿》2013,(22):116-117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高校应当在准确把握新媒体特点及其对高校文化建设影响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信息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等问题,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可运用"兴趣导向,活学活用""与时俱进,贯通古今"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展现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展现地域特色的代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到受众范围较窄、现有传播渠道推广力度较弱等现实困境。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民俗文化,加强网络宣传,规范民俗文化的传播内容,突破新媒体时代民俗文化发展的瓶颈,推动民俗文化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电影"的文本呈现出草根性、个人性、后现代性、娱乐性等特征,充分反映出新媒体时代和信息网络社会的文化特性。这些文化特性也改变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叙事特征,传统电影开始偏向"小人物化"、"去崇高化",丢失了把握宏大叙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准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规制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设性的阐释。内含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形成于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中,历史传承使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时代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中国故事为世人所知,增进对外交流与自信;中国精神被传扬,提高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互动性和实时性成为提升公众文化自信的强大助力。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强大优势,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抱有高度自信的基础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媒体时代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应正确处理好"媒体图像"与中国画创作、"快餐式消费"与中国画创作的两大关系,加快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展现我国开放、包容、文明、民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影响重大。弘扬传统文化,需灵活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有效对接,使广大受众群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展现出来,将其转变为吸引人们关注的亮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时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肩负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解释与理性判断的时代使命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华文化复兴举措。从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维理念出发,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化"、"化人"的两个维度研究为切入点,驱蔽与反思"两创"思维机制,达成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两创"思维建构,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5)
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大学课程教学,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全员参与是实现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军事教育的前提,做好工作计划并按部实施是其落实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具体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对于文化价值以及发展适应性的认同、认知和践行,是将文化内涵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品格在文化层面的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和传播,离不开对文化的自觉自信。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型历史和时代语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构建具有强大功能,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基础,提高其与现代性的融合性,实现功能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为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根据新时代要求,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让传统文化引领思想,真正成为社会先导。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不同于其他传播,必须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性力量,在对文化的传承中解决好发掘、摒弃等问题,用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好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普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延续发展中再展时代魅力,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