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 ,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的.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凸显其实践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交融凸显其民族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借鉴凸显其时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在场决定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注重丰富发展传统文化并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王现东  唐胜兵 《前沿》2011,(22):62-64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光辉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溯这一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形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哲学底蕴的内在根据。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文化张力的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深厚底蕴,它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浩斌 《前沿》2012,(11):54-5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为一种文化生成;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现代性理念为内核的文化价值观等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底蕴;而"共产主义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现代化价值理念"则分别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中间文化层以及文化外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引起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价值重估,达成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随后,正确回答了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一场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又在客观上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最后,在回答中国文化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使中国文化实现创造性的现代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取得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4.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附属问题,这容易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要性的忽视。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从这种视角看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与整合问题。这样一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话语整合就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种适合于中国的语言范式、补偿性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优势和精神优势,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常谈不厌的话题,一是二者的关系既复杂又有重大价值,只有处理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有序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还缺乏全面性、深刻性,甚至误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宝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国化的有力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强力保证。只有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必须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必须把人的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种海峰  张欣 《长白学刊》2014,(1):118-124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模式的过程。新型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历史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力图用传统文化解读和融化马克思主义,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一种理论借鉴,这两方面尝试都没有成功。近代中国面临着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双重任务,但两方面的内生性重建都没有完成。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和文化两个向度上同时展开,但是这两个向度在实际发展中却不均衡,政治向度成功推进而文化向度明显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意识形态性突出而文化性内涵不足,特别是在特定时期的畸形发展,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为此,必须不断深化二者的差异融合及双重转化,即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在双重转化的基础上建构形态完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