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职进行管理。古代传统生态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正确认识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自然力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职进行管理.古代传统生态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正确认识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自然力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丽娅 《前沿》2003,(9):67-70
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面向新世纪的战略决策 ,这给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江泽民指出 :“改善生态环境 ,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做起 ,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严重威协”。朱基也指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这…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为贵港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许多行业、部门、单位甚至个人都创造出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从实践及理论层面解剖、探讨这些案例的经验与启示,将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指导。第一期"案例剖析"栏目推出的为古城丽江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如何让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生态文明之路如何走,古城丽江的生态建设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蒲俊丞 《求索》2013,(12):192-194
生态环境不友好的土地权利行使是人为土地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为土地权利行使的生态环境限制提供了社会基础。现行土地权利行使的生态环境限制立法存在分散和残缺问题.未来应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要求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为统帅、以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为基础、以用养结合制度为关键、以无害化利用制度为底线的土地权利行使生态环境限制制度体系.避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人为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财富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理念、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教育观、生态环境全球治理观等主要观点、理念和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生态世界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孙璜清 《政策》2011,(4):74-76
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之一,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创新战略入手,在创新载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黄春华  马爱花 《前沿》2009,(8):128-130
城市生态美学是针对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以追求人、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生态审美观,它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真为基础,要以善为灵魂,要以美为主旨。  相似文献   

10.
张涛 《北京观察》2018,(4):34-35
正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  相似文献   

11.
正要清醒地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海南的生态环境优势,我们就是"脚踩金土地、手捧金饭碗",就有加快发展的足够本钱,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举足轻重。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实现全省山川秀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  相似文献   

13.
谭景峰 《前沿》2003,(4):56-57
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如何抓住这个契机 ,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 ,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是实现恢复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因而 ,从 2 0 0 1年 1 0月开始 ,突泉县结合本地实际 ,做出了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基本农田 ,把好地种好、坡耕地有计划地退下来还林还草的决策 ,在国家尚无有关优惠政策的情况下 ,县里制定了“无偿提供种苗、退耕地块验收合格后免征三年农业税”等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改变了民众的生活,也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网络民主对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础民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统战宣传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时代,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民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  相似文献   

16.
文岚  何金泉 《传承》2008,(8):135-136
生态环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对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地位。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使之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恶化和不同程度贫困的区域性重叠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泛存在,如何在发展经济、克服贫困、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中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而制度建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具有核心意义。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例论述了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中所要解决的几方面突出问题,对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制度建设做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当前,洛阳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洛阳经济也由  相似文献   

19.
刘亚平 《群众》2020,(5):64-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江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亟需以法治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设立南京环境资源法庭,是法治江苏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较早关注到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时代、知识和科技等的局限,他对环境问题的观察与分析及其提出的解决方案远不如今天深刻而全面,但在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的当代,其生态环境观仍具有重大当代价值:孙中山关于城市疫病流行根源的探析与认识,为当今我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导明了思维方向;孙中山关于森林对于减灾防灾作用的分析与认识,为当今我国加强森林保护与森林工程建设提供了基本视角;孙中山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为当今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明确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