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彬 《长白学刊》2013,(4):44-46
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是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其他公众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现阶段反响最强烈的溢出效应就是网络反腐。溢出效应分为正溢出和负溢出效应两种,前者是指网络舆情对反腐产生的正面影响,而后者则是指负面影响。政府应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反腐工作,但网络反腐只是一种补充,解决腐败的关键还要靠制度。在网络反腐中,要加强网络的舆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其反腐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舆论反腐环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普通公民话语权表达方式。鉴于目前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应对民众网络反腐及舆论监督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舆情事件正确导向的网络反腐制度体系,应加强对网民反腐与舆论监督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让舆论监督更加有效,使腐败现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网民几乎能够代表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能够体现社会民意,对网络舆情简单防范和回避显然是不理智的。基于此,将网络反腐舆情汇集成型,以更加平等、更具个性、更加多元的方式传播开去,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热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反腐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新生力量发展成反腐手段的重要一员,成为我国政府和民众联手打击腐败的实效武器。作为反腐利器,网络反腐也同时滋生诸多问题和矛盾。完善网络反腐的制度和环境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网络反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反腐的概念界定、必要性研究、网络反腐制度化探讨上。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反腐的具体形式进行探索,剖析网络反腐中的传播途径及受众心理特点,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刘继  李磊 《电子政务》2015,(2):39-45
从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研究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框架。在网络社区基础上构建网络舆情云统计平台,对基于Blink DB的网络舆情大数据挖掘集成进行了分析,深入讨论了对舆情碎片信息集成以获取舆情事件全貌、提高舆情演化分析效率、基于舆情记忆提升网络舆情趋势预判,最后总结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冯鹤 《现代领导》2010,(10):20-20
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在《中共积极探索网络反腐迫使官员检点言行》一文中,率先将《党的建设辞典》收录“网络反腐”词条一事称为“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此举凸显高层日益看重网络在民意采集和政情下达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各地党政机关加大了舆论引导和应对的学习研究.客观分析政府在历次突发事件中采取的宣传策略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11):94-94
田旭明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有其现实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形成对制度反腐的最广泛关注和监督,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轨道能够引导和规范非理性的网络监督行为。网络反腐与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机制、惩治和预防机制的互动互促,可以提升反腐倡廉实效。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互促的实现路径是:将网络反腐具体工作纳入到制度反腐的整体框架和程序中,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创设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互动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服务,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是应对当前复杂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及时、不准确,网络舆情处理中职责不明、能力欠佳,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文章提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部门沟通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能力、舆情引导的决策判断与落实能力五个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监测手段的滞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网络舆情监测评价的效果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要立足于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创新监测视角和监测内容,促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升级;从更新监测内容、建立危机事件大数据库、舆情预案大数据等方面构建起协调一致的舆情预警系统,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处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反腐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其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网络反腐的规律、特点,合理构建职务犯罪线索网络收集机制,使网络反腐制度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民反腐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反腐,必须加强执政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推进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形式相结合,并要处理好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反腐成本与反腐效率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缺乏对其演化机理的系统研究。从药家鑫案件来看,网络舆情具有自组织的演化动力、演化路径、内部诱因、演化形式和演化过程等特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保持网络舆情的开放性,促进监管在网络舆情中的"消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防止网络舆情突变,使其朝着健康理性、体现民声的方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舆情因其自身具有的迅速性、突发性等特点,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谁来监管网络舆情、监管由谁发布的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如何监管网络舆情,业已成为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研究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出发,阐述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网络舆情监管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林鹏 《传承》2010,(15):20-21
网络以其公开、便捷、透明等特点,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成为体制内反腐的有益补充。但与此同时,网络反腐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网络反腐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其优势和缺陷的全面分析,论证网络反腐的必要性,并对政府如何推动网络反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治理。当前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控评估,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难以根治和管控。为破解困境,政府需尽快推动网络专项立法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彻底整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超 《人民论坛》2013,(14):40-4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开放、匿名的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舆情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偏激的网络舆情,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正确判断。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进行理性分析,并针对网络舆情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8.
彭赘珊 《前沿》2013,(21):162-16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对我国社会公众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现阶段,网络舆情传播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中,社会公众群体对目前焦点、热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及意见,容易受到有心人的恶意引导与推动。在此,我们需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需要看到网络舆情中理性的一面。因此,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负面网络舆情,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反腐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反腐内涵的界定、网络反腐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反腐面临的问题、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败的实现途径等四个方面问题上。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梳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对网络反腐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网络以其公开、便捷、透明等特点,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成为体制内反腐的有益补充.但与此同时,网络反腐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从网络反腐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其优势和缺陷的全面分析.论证网络反腐的必要性,并对政府如何推动网络反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