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隋唐至清末实行的科举制度,在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表明,在7~20世纪初的"科举社会"中,社会流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速率。在对科举制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流动派"与"非流动派"各执一端,研究者在史料与数据上面临着历史解释的困境。从"富民社会"的视角来看,"科举社会"的实质是"富民社会","科举社会"是"富民社会"内涵及特征的体现。科举是"富民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也是"富民社会"下社会流动的产物和标志。科举制下以"富民"为主体的社会流动具有整体的社会意义,也是考察科举制与社会流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去论证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政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向。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分析了"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存在吊诡:虚拟商品和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之间的内在矛盾。基于该理论的逻辑分析,通过厘清"市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可说明市场"嵌入"社会是社会政策研究路向的解释框架,"劳动力去商品化"是突破"市场"与"社会"吊诡关系的路径和选择,"社会公民权利"作为获取社会福利的资格条件成为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人"现象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的重要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对"社会人"的管理,采取何种手段和措施来提高管理"社会人"的效能等问题,已日益紧迫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对"社会人"的服务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为"社会人"提供尽可能完备的社会服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坚持属地管辖原则,加强对"社会人"的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对"社会人"实施网络化管理。最终要引导和推动"社会人"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颖 《重庆行政》2016,(1):60-62
正近年来,以"宁夏公交爆炸"等报复社会事件时有发生。由这些事件及其社会反应所折射出来的,实际是一种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社会风险,笔者把它称之为"报复社会型风险"。"报复社会型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个部分,指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对社会产生怨恨,从而采取报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中,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这种社会结构是比较有弹性的"弹性社会"和"刚性社会"这种提法本身,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我们要争取的是"弹性社会",要消除的是"刚性社会"。其实世界上,既找不到纯粹的"弹性社会",也找不到纯粹的"刚性社会"。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王劲颖认为,社会组织应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使用了"社会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在现代社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是最基本的组织形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黄正泉 《湖湘论坛》2010,23(6):45-52
社会矛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根据。社会是产生矛盾、化解矛盾走向和谐的历史过程。社会矛盾的不同,社会矛盾论"文本"应不同。传统社会矛盾存在着"斗争性"、"人物化"、"反作用"三大特征。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智能化生产力时代,也是追求和谐的时代。精神技术化与技术化精神改变了社会矛盾构成属性。社会矛盾呈现出快速变化、精神作用、力量平衡的特征。现代社会矛盾论文本应是人性化文本,应是化解矛盾的和谐论文本。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辩证法。社会矛盾论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后单位时期"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理论上是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社会治理转型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关系特征,该变化是在党、国家与社会三维框架中展开的。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依靠"双轨化"的功能结构,一方面选择性地吸收社会力量,实现国家意志向社会"渗入";另一方面以服务为导向,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反哺"社会建设。这一"党社互动"过程可以归纳为"吸纳式服务"。通过对广州开发区异地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吸纳式服务"在"双重整合"的运行逻辑下,呈现了"控制-支持"的"重层式"功能特征,有助于从增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缓解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造成的制度摩擦与转型压力。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持续推进和社会自主力量的成熟壮大,党组织与社会主体的互动方式将逐渐由"嵌入式引领"为主,向突出"兜底式服务"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
"橄榄型社会"不仅反映特定社会阶层结构,也包含丰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内涵。本文通过理论梳理,提出"橄榄型社会"演化的四个要素,用以分析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橄榄型社会"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尽管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鼎盛时期具备了"橄榄型社会"的部分特点,但随着其经济持续不景气,发展中遗留问题逐渐浮现,"橄榄型社会"的维系面临巨大危机。在总结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强调"橄榄型社会"的动态演化特征,提出浙江在构建"橄榄型社会"中必须重视的行动要点。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改进对"社会人"的管理服务,既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必须破解的一个难点。公安机关民警要准确界定"社会人"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社会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人"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关节点,明确"社会人"管理服务中的目标、任务、途径,加强和改进"社会人"管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未必是直接的映射,可能会存在"折射",即人们如何认知和想象社会现实比现实本身更直接地决定了社会心态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时间感知上,正从以"速度"为中心转换为"速度"与"品质"兼顾;在空间表征上,正从"分化"向"和合"转化;在人际关联思维上,经历"群体取向"到"个体取向"的转变后,开始建设"群己兼顾"的新模式。正是社会想象方式的不断嬗变,带来了纷繁芜杂的社会心态表现。当前,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现实之外,可将社会想象方式的调谐作为统领和抓手,来培育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2.
韩巍 《前沿》2007,(12):93-95
本文依据"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在对旅游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类;内部"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组织绩效,促进组织成员信息的挖掘;外部"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获取重要信息和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先验的自明性和自足性,并不自然地导向社会和谐。它必须被"合理性"所规定、所限定,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因此,社会和谐只能存在并实现于社会的合理发展之中,亦即人的合理实践方式之中。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在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通过"两次提升"的"两个和解"过程来实现,而"整体"性发展、"选择"性发展、"适度"性发展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企业展现了从"经济人"向"社会经济人"转换的社会责任以及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欧美社会企业的经验充分体现了财富资本与社会治理同步发展的过程。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负责帮助社会实现一系列范围广泛的社会目标,这是社会治理的使命。本文基于营利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三大原则的分设与制衡来探索企业的社会存在、企业的"公共利益"和"利他主义"理念如何向社区渗透以及社会责任投资内含着的协同治理的路径。"社会企业"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虚拟社会安全事件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和新型表现形式,并与现实社会安全事件互联互动、互相转化。因此,虚拟社会安全治理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与现实社会安全治理统筹考虑,在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三六三"治理框架,即优化虚拟社会安全治理的三维路径、明确现实社会矛盾化解的六大重点领域、再造"虚实"社会安全治理的三阶段流程,以有力维护"虚实"社会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邓立铳 《传承》2014,(2):63-6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需在群众路线视角下寻找突破口,实现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格局、治理方法、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等五方面的转变和完善,探索社会治理的路"劲",即为社会治理起"劲"、加"劲"、冲"劲"、添韧"劲"和刚"劲",进而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持续,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公安机关应主动适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推动"社会人"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并服务好"社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问题,揭示了"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本质和问题,以及"老漂族"自身如何在客观环境下能动地策略性地实现社会适应。迁居所导致的空间变动,给"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断裂导致了"老漂族"的社会区隔,对原空间的依恋使得"老漂族"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无法返乡的"老漂族"为实现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再生产一个精神空间是其可能途径。由于"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老漂族"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9.
<正>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不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社会治理上。《建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不断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成为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涵。从"社会管理"向"社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层居于社会发展的中间水平,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产阶层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中产阶层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对"地球社会"、"国家社会"和"生活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