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3.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哈尼太阳节     
被誉为“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的云南省墨江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哈尼太阳节便是这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5.
海日  方征  冯正国 《前沿》2012,(9):151-153
摩苏昆是鄂伦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已经被评审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狩猎文化是摩苏昆中的主要内容,记录着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且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究了摩苏昆现状,分析了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莉 《今日民族》2013,(8):19-20
我国滇南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农耕民族。哈尼族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的大地奇迹——哈尼梯田,其雄奇的自然景观令人震撼,其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敬仰。它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蕴含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是现代二十一世纪崇尚自然的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作为其中至为重要的森林,或者说树,对树的敬畏和崇拜,在哈尼人心中、生活中,乃至祖辈传唱下来的诗歌、传说中,即哈尼文化中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王丙珍 《前沿》2012,(22):128-130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既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跨文化建构的维度,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学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学.在此,以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为例,从文化认同功能的角度阐述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普遍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者就能领略到哈尼服饰所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中国士人有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素以“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为己任,认为士人修己和教化之好坏,关系天下兴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文化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品质地进行《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替代。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品质,必须充分体现实践进阶:一是追求学科本色,讲出文化味道;二是深究文化灵魂,陶冶哲学智慧;三是读好原著经典,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13,(9):9-9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歌舞诗《梯田神韵》由开篇、春歌、夏语、秋韵、冬颂、尾声六个篇童构成,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梯田文化内涵。哈尼祖先过江来,用智慧和汗水开垦梯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梯田其生、共息、共命运。《鼓韵锥魂》,锥鼓是哈尼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器,哈尼人祖祖辈辈都在敲打它,每个时代,哈尼人都能敲出动人的诗话。  相似文献   

13.
何欣 《今日民族》2013,(3):21-24
澜沧拉祜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当地对外交流和吸引外地游客的"王牌",而且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样本。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县。2010年全县总人口49188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世居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潘祥辉 《人民论坛》2023,(2):100-103
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恋土情结”的传承和转化十分必要,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总策划--以元阳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都是大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个物种 ,都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动态的生命体。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族 ,创造了以哈尼文化为主体的江外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代代传承 ,形成庞大深邃的文化宝库。其中已经整合成型的有梯田文化、村落文化、火塘文化、节日文化、贝币文化、艺术文化、口传文化、土司文化、谱牒文化等等。每一种文化都应当保护和传承 ,都应当在旅游市场中展示其魅力  相似文献   

16.
白光红 《创造》2004,(4):16-18
一、哈尼梯田 文化的资本转化 哈尼梯田作为一种文化已得到了世人公认,可谓誉满天下.我国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哈尼梯田文化已经步入世界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17.
李石平  梁荔  张宏伟 《今日民族》2005,(4):F003-F003
以独具特色的哈尼立化和北回归线文化为两大立足点.旨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营销区域经济的“中国&#183;墨江哈尼太阳节”于2005年4月10日在墨江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8.
王冰 《群众》2023,(4):16-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城市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十余次提及淮安,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  相似文献   

19.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日,由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共同评选并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揭晓。永泰县嵩口镇、福安市溪潭镇廉村、屏南县甘棠乡口下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榜上有名。至此,福建省已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了解,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公布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同时,福建地方政府也陆续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古村镇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