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博 《中国公证》2007,(4):30-34
引言 “中国自有宪法己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法于宪政,犹如法治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梁治平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中国宪政之玄机。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何使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代关心中国现代化坎坷进程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民追求宪政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前进。今日中国,人们畅谈宪政,倡言法治,见仁见智,其心也诚,其言也善,宪政在中国大地的光芒己日渐生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把古代复仇问题系于家族一章之内,并引用《孟子·尽心下》所云:“吾今而后知杀人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认为孟子说这话应是亲见许多复仇的事,怵目惊心,感慨之余,故...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按着“释名以章义”的原则写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就是他以“文心”书名的由来。觅取美名而垂青一个“心”字,是不是别有深意,或者说是寄托呢?看来是有的。有一段尚未引起注意的闲文,似不应放过,这就是《序志》篇的“赞”。其语曰:“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监察官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监察官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监察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官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从两汉时候起,监察官员的任命即受到特别的重视,监察官员足够的学识、才干,凛然的风骨、人格,丰富的从政经验、良好的政绩等,都是获得这项任命的必须条件。一、重…  相似文献   

5.
“乡原,德之贼也”语出《论语·阳货》。什么是乡原?朱熹说:“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说得再简明一点,乡原就是老好人,好好先生,两面讨好、见风使舵、和稀泥的高手。这种人在社会上兜得转,吃得开,原因在于他们的言行始终迎合一般人(乡人)的口味,故与世沉浮,得心应手。但在孔子看来,乡原没有理想,玩世不恭,于世无补,所以孔子警醒世人不要受乡原“似德非德”的欺骗。当前,“三个代表”思想教育正在各级深入开展。这一教…  相似文献   

6.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韩陈其文言中之“的“字语源近乎湮没,难以确考。但“的”之文字结构形式,据《说文》应是:“从日,勺声”(七篇上·日部),本义是“明”。后来“的”字改从“白”,段玉裁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除此,...  相似文献   

7.
《法学》2002,(12)
说明:1.本年第十二期目录见本期卷首,故未列入;2.最后一个括号中,圆点前面表示期数,圆点后面表示该期页数。理论法学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张中秋(1·3)法治是人类最理想的选择吗———强热文化、二元认识论与法治於兴中(1·10)法律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倪正茂(1·13)行政审判权力来源探讨胡玉鸿(1·17)行政相对人义务的金钱替换关保英(1·22)民主的限度及其与共和、宪政的矛盾统一郭道晖(2·3)由罢免村委会引起的法律思考杨海坤周小梅(2·13)法治建设的生态学思考贾东桥(2·18)因特网与言论…  相似文献   

8.
李启成 《中外法学》2011,(5):885-902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是晚清君宪运动走向高潮的标志,更是其步入绝境之证明。议员们本于对君宪的信仰和代表职责的认知,其所作为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有开创性贡献,但也有议员因自信真理在握,超越规则行事,凸显了立法人员守法精神欠缺的遗憾。清朝廷对资政院及其所代表的民意怀有疑惧,对政治性议案多予否决,对法律议案予以裁可。在王朝危机关头,恰证明资政院在预备立宪之下不足有为,朝廷对预备立宪不可能有为,从而共同奏响了君宪的挽歌。  相似文献   

9.
企业和企业法——两个概念的法律分析·曹翔·“企业”和“企业法”是企业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为误解所笼罩的概念。奥斯丁说:“对词的敏锐的意识能够使我们对现象的理解的敏锐”①。法律概念是识别和区分法律现象和非法律现象的工具,还是进行法律推理、运作法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宪政文化浅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宪法”一词出现于中国,由来已久。《尚书》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国语·晋书》则有“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之说。这里所提及的“宪”、“宪法”并无现代意蕴,与“刑”、“法”同义,不过是祖先语汇丰富的又一例证而已。就制度而言,立宪政体确立于近代。近代革命将权利、自由、平等的理念熔铸于宪法之中,宪政取代专制政体成为近现代国家共同的追求和现实,宪政与民主政治同义。伴随着西方近代文明巨浪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证明文化漫谈之四”讲到《通籍与门关》时,我们曾经说过“籍”的本意是书册、书籍,引伸为人名簿,所谓“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悬之宫门”.由于其有登记、记录的意义,故“籍”字也解释为财产、物品、权力的登记记录。封建时代政府登记土地权属的簿册。  相似文献   

12.
《诗经·豳风·七月》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把它说成是周公之作,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后来注《诗》的大家,如郑玄、孔颖达等,都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因袭这一说法。近几十年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又大都认为这是一首奴隶(或说  相似文献   

13.
1月2日,綦江县1000余名党政、围企领导干部收到了书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样一张别致的“廉政新年贺卡”。这是綦江县人民检察院在新年伊始送给领导干部的一份温馨提示。  相似文献   

14.
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包括初查)过程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获案件,追回经济损失并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是每一个指挥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进一步阐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把战争取胜分为四个等级:慎谋能断而制教于未战之前是上策;施离间计而陷敌于孤立无援是中策;兵戈相见,进行野战是下策;攻城战则是下下策。笔者认为,侦破贪污贿赂案件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四个等次,即:…  相似文献   

15.
“教唆”一词,原见于《元曲》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但作为法律术语则始于《大明律·刑律·诉讼》“教唆词讼”条,其含义,明《六部成语·刑部·教唆注解》为:“暗中调唆害人也”。今一般都认为“教唆”的概念始于汉代,并将“造意”与之等同。此说有误。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08,(20):14-14
李源潮: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17.
记得梁启超先生在一个世纪前曾饱含深情地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哲人的话语跨越时空,至今仍激荡在我的耳边,“宪政中国”在用法上就是对“少年中国”的一种借鉴。组织“宪政中国”丛书,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这样一种感觉,在“…  相似文献   

18.
江国华 《法学论坛》2002,17(4):28-33
从宪政的意义上而言 ,法治的本质是宪治 ,即宪法之治 ,而宪治的核心则在于宪法诉讼 ;因为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自身的“免疫”系统 ,没有明确的宪法诉讼机制 ,宪法就无以抵御各种外来侵袭 ,违宪之法律和行为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裁 ,违宪责任就无从追究 ;这样 ,宪法对于政府及其权力运作的规约能力势必阙如 ,而一部对政府没有现实规约能力的“宪法”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因此说 ,法治的精义在于宪法诉讼 ,没有宪法诉讼 ,就没有法治。  相似文献   

19.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礼记·曲礼》下)给周代“礼”、“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混乱。略举两种对立的疏解:对于礼,郑玄注:“为其(庶人)遽于事、且不能备物,”故庶人不能行“礼”。黄氏裳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周礼小司徒职民之器物,比闾共置,岂庶人之礼不备哉!王者制民之产,仰足以养民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虽夭、穷、废疾无告者,自有闾党使之相救相稠,岂是民穷而无礼哉!”对于刑,许慎说:“古《周礼》说:士尸诸市,大夫尸诸朝,是大夫有刑。谨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刑渥,凶’。无刑不上大夫之事。”孔颖达却说:“以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曲礼》)过去的注疏家们只能按照自已的观点、见解,对原文作一些猜测和训诂。  相似文献   

20.
疑罪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疑罪的概念疑罪的名称有多种,古代中国,有疑罪与疑狱之称。疑罪,《唐律·疏议》曰:“疑谓事有疑似,处断难明。”疑狱,是指“案情有疑,难以判决”。可见,古代中国,虽有疑罪与疑狱之别,但并无实质区分,都是指案情可疑难以判决的一种犯罪案件。在现代中国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