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2.
大凡成熟的作家,总是以独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喷红吐翠的文学苑圃。在台湾新文学中,吴浊流是一位文名昭著的作家。他不仅以其文学主张和社会活动为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创作风格鲜明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光彩。然而,他的创作也反映了台湾新文学某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地说,作家风格的形成固然是促进文学  相似文献   

3.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五十八周年。一部反映日据时期和光复之后台湾人民生活的影片《台湾往事》即将与观众见面。这部描写台湾日常生活的影片由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三地人员共同出演、创作,这在影视作品中还属首例。  相似文献   

5.
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新文学的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9.
<正>"身处殖民统治下痛苦呻吟的台湾同胞,如雨夜花,被风雨摧残,离叶离枝,花谢落土不再回;备受异族奴役的台湾同胞,如望春风,依恋祖国、向往祖国。"《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汪舟说,"苦恋祖国"是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台湾作家巫永福隔着海峡呼唤:"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还给我们祖国啊/向海叫喊  相似文献   

10.
台湾革命同盟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建立的抗日爱国政党,由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台湾国民革命党等4个抗日团体联合而成,以“以集合一切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光复台湾”为宗旨。先后以《新台湾》、《台湾民声报》为机关报。领导人主要有李友邦、丘念台、谢东闵、李纯青、宋斐如、李万居、谢南光、黄朝琴、游弥坚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12.
吴强 《统一论坛》2016,(4):79-81
近年来,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先后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二部曲后,又于2014年出版新作《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以下简称《祖国》),甫一出版就赢得广大读者好评。书中主人公林水源的经历颇为传奇,先是作为台籍日本兵参加二战,前往南洋前线,后又于国共内战之际加入"国军"而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07,(8):F0004-F0004
近日,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共同编纂的《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已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汇编共300册,收录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台湾文献史料,所选史料揭露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记录了台湾同胞在日据时期心向祖国,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进行的不屈抗争;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接收、管理及全面安排台湾光复后经济、文化、教育等重建工作,是研究台湾与祖国关系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参考与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李、吴、蔡均为台湾大姓。在台湾1694个姓氏当中分别据第1、5、7、9位。分别占台湾地区人口的11%、4%、4%和3%。台湾自古以来有不少大陆优秀儿女去开拓。千百年来,各不同历史时期迁徙台湾的炎黄子孙始终没忘记他们的祖根在大陆。近年来,台湾通过查姓氏、修族谱开展寻根活动.曾先后出版了《中华姓府》、《五百年前是一家》等各有关姓氏源流的研究著作,并先后考证了台湾地区各姓氏的堂号。目前台湾已查证的有80个堂号,并建有122个姓氏宗亲会。其中与开封有着历史渊源的堂号有陈留(今开封县)、济阳(今开封兰…  相似文献   

15.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16.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17.
光复初期作为隔绝50年后两岸文化汇流时期,人们往往只关注许寿裳等中国新文学著名作家的作用,而忽略了一批来自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年轻作者。不同于前者主要服务于高校和文化机构,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后者活跃于报刊杂志上,对于台湾当前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思考成为他们创作的重心。作为其代表之一,杨梦周深受鲁迅影响,秉持文艺反映现实、为大众而写的文艺观,其发表于《自强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上为数颇多的创作,展现了当时腐败官僚统治下社会贫富不均、民生困顿的情景。他以“外省人”的视角,对二二八事件”加以及时和真切的记录和描写,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加以思索和反映,特别是从文化视角揭示和批判当时奢靡的“上海风”在相对淳朴的台湾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正>报刊作为呈现日据时期台湾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当我们翻看这些旧报刊时,常常会看到很多与日本殖民统治全然对立的抗日书写。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台湾民报》、《台湾大众时报》、《台湾新文学》为中心,还原台湾同胞在殖民地语境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声音,再现日据时期台湾报刊的抗日主张。一1954年,杨守愚在《赧颜闲话十年前》中,曾高度评价《台湾民报》在日据时期反日运动的引领作用:"反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的奇葩──读《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财经大学钱菁近20年来,我国现代文学界开始着力于中外文学比较的研究,顾国柱先生的新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佳作。该书着重从文学角度,兼容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全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鲁迅研究室主任袁良骏研究员所著25万字的《白先勇论》,近期先后在台湾与大陆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大陆学者对某一台湾作家所作的最为详尽、深入的专论之一,堪称台湾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明显信号。这里仅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