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庸》是儒家学说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探析其核心概念的英译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中庸》深邃的哲学意蕴。通过对比辜鸿铭和理雅各的《中庸》英译本,探讨首章"性"、"道"、"教"、"中和"四个核心概念的英译,试图说明在翻译典籍时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5)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蕴含的文化内容一直是史学家与文学家所研究的经典。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比由杨宪益与霍克斯所译的两版《红楼梦》,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标题,成语,俗语和诗句翻译中何者更适用,也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中用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汉学史上,尽管马礼逊早就寻求在牛津或剑桥建立像欧陆一样的专业汉学教席,但实际上迟至1875年,理雅各在牛津就任,才标志着英国汉学正式走上专业化、学院化的道路.论文从原始文献出发,探寻牛津汉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各方阻力和推动力量,分析理雅各与牛津大学汉学讲席建立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19世纪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英国设立汉学席位可能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对历时近三百年产生的二百多本涵盖《老子》世传、帛书、竹简3种版本的译本进行全面历史性描述,得到以下要点:一是《老子》译本的翻译根据3种不同版本呈现出3种翻译趋势与热潮,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倾向产生不同影响;作为边缘文化的典例对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多译本《老子》这一文学翻译典例表明文学翻译批评应兼具规定性翻译批评研究和描述性翻译批评研究,以此完整的翻译批评系统推动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金梅 《学理论》2009,(23):76-78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读经”方式——“依经立论,借石攻玉”。所谓“依经立论”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所谓“借石攻玉”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他"笔受者"和"笔著者"的身份.除在佐译《圣经》中发挥了较大的主体性外,王韬在《华英通商事略》等著作中大多遵循"西人口译、中人笔受"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当时各大译书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傅兰雅、马建忠、梁启超等认识到,这种合译模式使得译本无法准确还原本来面目,有损西学的传播."口译+笔受/著"模式对科技翻译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社科翻译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如今诸如法律翻译等仍有借鉴意义.无论如何,作为"笔受者"和"笔著者"的王韬在中西交流中获得了领先于时代的理解,从而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6)
作为一部神学典籍,《圣经》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从文本修辞、思想内容、文化和文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了解《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对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文娟 《民主》2013,(9):39-42
萨空了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新闻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晚报》《、世界日报》《、立报》、《华商报》等报社,是《光明日报》的创始人之一。他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他是蒙古族,对新中国的少数民族翻译出版事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拓荒性的工作,结下了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文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与少数民族翻译出版事业剪不断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范本”.全国各级出版发行机构通过研究资料、参考资料和教学方法的翻译出版,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当性,增进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推动了苏联学习经验的普及化和转化,拓展了中共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性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揭示人的对象性实践本质及人之存在的历史性,阐明了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其二,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人的本质,从而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框架;其三,是在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内涵的阐释。这三重基本的理论逻辑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姚继冰 《理论探讨》2003,1(4):31-3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一般是在"异化劳动"的意义上被解读.而实际上,劳动概念在<手稿>中是一个多重含义的复合体.青年马克思以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思考的出发点,以劳动为其关注的核心概念,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由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引发的劳动的悖论,并在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思想进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与此同时,由于现实的历史的逻辑思路的介入,最终导致了<手稿>在深层的理论逻辑上呈现出多重逻辑交织并行的复杂局面,作为外在反映,劳动概念也呈现为多重含义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坤 《理论探讨》2007,42(5):18-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初步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立足于主体,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以异化劳动为中心线索,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主题,阐述了共产主义的主体本质。同时,马克思又利用初步掌握的经济理论,从经济语境上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为通向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过于理想化,明显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7.
康健 《理论探讨》2001,20(1):19-22
文章有鉴于某些对于"社会存在"之总体性立场的背离现象,提出了重申关于社会存在的真理性认识的任务,认为"巴黎手稿"中关于社会存在范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存在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人的现实存在即是其社会存在;人的属性或人的本质只能从人的社会存在得到证明;人的自由本质与人的社会生活必是相须相即、同-不二的关系,人是在社会生活中确证自己的自由本质的.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哲学底蕴在于其唯物史观性质。唯物史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展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依据,而在经济哲学批判中唯物史观得以深化。由于《资本论》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唯有从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理论视角,才最有可能在理论上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从而揭示、挖掘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唯物史观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新的发展,并为推进唯物史观的再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二次讨论的录音整理修改稿。这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孙伯教授提出的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重要文本的内在理论结构问题,与会学者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孙伯教授提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种逻辑”的所指究竟是什么?文本中存在的“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解决,究竟是其中一种战胜了另一种,还是共同消解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参加讨论的学者有:张一兵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姚顺良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怀玉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大平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亮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