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对于战略实施有诸多论述。其中蕴含着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着眼长远与着力当下相统一""统筹整体与突出重点相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法论,对于平稳有序开展工作、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并通过内生式发展加强农村本土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在紧紧依靠和科学调配现有乡村本土人才的同时,还应通过挖掘农民群体中所蕴藏的创造潜能,催生出大批新生本土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造就一支爱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只有传统村落焕发出全新活力,乡村振兴才有更厚底蕴、更足底气与更实底本。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大多数传统村落仍然面临"有村落没人气""有文化没灵魂""有规划没统筹"等问题。要以活化发展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落脚点,从顶层设计、活态传承、模式创新、人才驱动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更有序""更有度""更有效""更有力"。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6)
通过分析"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枣庄市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枣庄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人才、聚集人才。本研究对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的振兴,能否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向上作用事关乡村社会的重建和发展。历史上,乡绅为皇权向基层社会延伸的权力载体,在国家与乡村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皇权通过乡绅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治理,达到了"家天下"的愿景。乡贤文化曾根植于乡村社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乡贤一度退出农村社会舞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史为鉴,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成功人士,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理应被纳入乡村建设所需的人才范畴。新乡贤传承了"乡绅治村"的传统,在主体范围、资格获取方式、发挥作用方式等方面对传统乡绅进行了传承与重塑,乡村振兴中鼓励乡贤返乡对推动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建设文明乡风和实现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但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地方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和规制,以实现他们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6.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显著耦合关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项目同质化、经营管理粗放、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基于此,今后要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应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其发展内能;加快完善融资政策措施,夯实融资保障;创新农村人才工作,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生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有效”的意蕴与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有效"内涵着对治理主体、治理决策、实施执行与治理效果的较高要求。乡村治理的效度考量,需要从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乡村发展、解决乡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治理资源的"投入"与治理"产出"等多面相衡量。当前实践中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就要从乡村组织振兴、治理主体良性互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好功夫。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国家倡导青年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公益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从根本上受到乡村和公益的双重驱动,从外在需求上则受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的三重驱动,其中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关系需求是保障需求,成长需求是核心需求。青年公益人在追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各种需求呈现出"满足-上升"与"挫折-倒退"的动态平衡。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考虑青年公益人的生存需求,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系支持和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动力转化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空间重构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乡村自身的承载能力不足、治理体系较为落后,再加上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导致这些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应对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该主要以提升乡村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乡村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乡村人口流出的不利影响、为解决"谁来种地"提供经营主体、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满足居民食品消费升级需求、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共同富裕。在乡村创新创业人数不断增加、新模式不断涌现和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推进乡村创新创业要重点解决人、地、资金和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即:要提高乡村创新创业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才引得来;完善乡村创新创业用地政策,实现经营有保障;深化农村乡村创新创业的金融系统性改革,实现资金能满足;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才留得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法治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2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农村法治化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法治治理面临着农村法治建设法律人才缺失、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空位、法治实施低效等现实困境。在乡村振兴语境下,需要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构建"一元多层级"法治治理格局等路径,切实解决农村法治化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从系统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农村地区"产兴业旺"、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稳定治理离不开民营涉农企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行业多家民营涉农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民营涉农企业在自身禀赋与外部环境影响下仍面临若干风险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以优化政府公共政策供给方式防范和化解民营涉农企业所面临诸多风险的具体对策措施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动能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造村运动是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其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整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组织体制不完善、政策体系不配套等问题,借鉴韩国围绕“勤劳、自助和合作”理念展开的新村运动、人才组织和培养活动,以及日本发挥政府在带头人和接班人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依靠农协在组织农民中的优势力量推动造村运动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人才组织和培育激励等方面,创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特别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唯地域""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等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选人用人理念,彰显了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6.
2021年,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深入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沂蒙山区等东中西部脱贫县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成效与难点、痛点.  相似文献   

17.
周孟亮  吴鹏 《理论探索》2023,(3):106-114
在过去十年,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政策性金融在脱贫攻坚时期发挥了重大基础性作用,实现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其持续发挥作用。我国政策性金融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政策性“存量”贷款大多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缓慢,可能影响支持乡村振兴的“增量”投入,依赖政府购买服务的还款模式在乡村振兴时期存在“合规性”风险,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存在市场化来源和政策性运用之间的矛盾,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也不利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政策性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要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加强政策性金融“存量”贷款管理,在创新中强化政策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增量”支持,扩展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加强“政银”在全面乡村振兴方面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18.
徐爱好 《求知》2020,(4):53-55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调动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从"保姆式管理"到"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换,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沿循"谁衔接""衔接什么""怎样衔接"的思路,通过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内容—工具"的三维整体框架,揭示二者有效衔接需要多元主体联动形成衔接合力、五大内容协同促进提质增效、多维工具集成提供衔接保障,进而围绕"五大主体""五大内容"以及"三大工具"进行系统化衔接,以助益稳定长效脱贫、缓解相对贫困及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通过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有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带动赋能、农村电商赋能、“数据链+特色产业链”融合赋能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赋能四大典型模式。文章对四大模式的内涵、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客观全面分析,进而从投入、人才、平台和机制体制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