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区域民生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有效供给机制的保障。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推动我国区域民生科技的纵深发展,特别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优质科技服务,加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必须建立区域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保障供给机制,完善投融资供给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2,(1):45-47
刚刚走过的一年,中国全速前行的经济火车渐渐放缓步伐、转移重心,更多考虑前行的最终目的——让经济发展真正造福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调整个税到新增就业,从保障房建设到新农合医保,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断涌现亮点。然而,中国所处的发展时期与历史欠账决定,民生保障依旧任重道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一年的重点是调结构保民生和进行结构性减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群众民生需求,不断加大政策创制和改革创新力度,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首都民生建设发展.2010年以来,新修订地方性法规2部,出台惠民政策近300个. 一、近年来民生政策创制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坚持从群众需要出发,找准创制的着力点,有效解决了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殡葬公共服务不均、社会救助不够精细等难题,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9,(20)
<正>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江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出台实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高质量,核心落脚在民生为本,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逐渐化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科学研判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的蓝图,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基本民生保障谋篇布局,为新发展阶段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全面推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持续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解民生之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民生领域短板不断补齐,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7.
浏览器     
《乡音》2010,(5)
政府如何保障人民的居住权《东方早报》:一是调整政策思路,实现房地产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转型。二是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减少  相似文献   

8.
民生工作,事无巨细。大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小到一米一粒反对浪费……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监督工作延伸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热点、难点、痛点,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推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 《群众》2014,(3):22-23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到去年报告中"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再到今年报告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无锡:"菜单式服务"暖人心无锡锡山区9个镇(街道)114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的开始。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年虽短,却是一部曲折前进的发展史。经历了开国后奠基创业的7年,又经历曲折发展的10年,然后遭遇“文革”10年,徘徊2年之后,才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1949年到1978年共和国成立后30年的公共政策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政策体系的暂时延用和社会主义政策体系初创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政策体系探索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政策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8)。  相似文献   

11.
刘定禹  饶志华 《传承》2010,(12):8-9
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在农业税政策方面存在质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广东省的农业税政策在保证与国家基本方针一致的前提下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建国初期广东的农业税政策,具体包括基本方针、税制、税率、计税范围、计税依据、农业税种、征收品类、优待与减免等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广东省农业税政策的实质,它的建立和发展为建国后新农业税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21,(1)
自新中国成立,扶贫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贫困形势的变化,我国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切实惠及亿万人民。总结梳理学界关于扶贫政策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展望后扶贫时代我国扶贫政策研究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学理解与把握中国共产党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推进中国相对贫困治理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解决民生问题是体制改革的最基本动因。邓小平民生思想关涉人民温饱、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是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思想体系。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社会主义本质、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视角阐释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是实现民生的两个基本原则,"三步走"战略是发展民生的重要部署等思想和观点。为以改革开放为统领的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政策价值目标。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推动了我国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人权》2011,(4):30-31
目前,西藏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60年来,从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从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在祖国的怀抱中,西藏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政治制度的历史性变革为西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在农业税政策方面存在质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广东省的农业税政策在保证与国家基本方针一致的前提下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建国初期广东的农业税政策,具体包括基本方针、税制、税率、计税范围、计税依据、农业税种、征收品类、优待与减免等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广东省农业税政策的实质,它的建立和发展为建国后新农业税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基层公安机关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到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要树立科学的思维观,采取和谐的办法,落实务实的措施,探索创新的路子,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公安工作取得新发展新进步。  相似文献   

17.
五保供养政策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五保供养政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56年到1978年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78年到2000年的调整和整顿阶段,2000年到2006年的深化改革阶段,最终实现了从社区供养到社区与政府联合供养再到政府供养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根本责任所在。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论从提出或实施,均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依托,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化,它不仅可以用来考量和指导政府改善民生、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而且可以用来评价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效果。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是一种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刘海宁 《群众》2016,(1):13-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新政策、新目标,明确了未来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这些新政策将为今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哪些政策红利,为此,我们约请相关人士撰写一组笔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震  林龙  史巧云  陈波 《浙江人大》2012,(Z1):10-38
2011年1月12日至16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杭州举行。在这个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会突出"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总基调,把握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直面问题,熔铸共识、擘画大计。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位省人大代表,肩负5400万浙江人民的嘱托,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民生改善、民主法治发展2011年1月12日至16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杭州举行。在这个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会突出"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总基调,把握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直面问题,熔铸共识、擘画大计。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位省人大代表,肩负5400万浙江人民的嘱托,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民生改善、民主法治发展,建睿智之言、谋创新之举、献务实之策。我们从中梳理出12个关键词,从结构转型到浙商回归,从山海浙江到校车安全,从道德重建到人大监督……沿着这些关键词的脉络,我们可以触摸到代表的铮铮建言和人民的殷殷期待,聆听到浙江人民在富民强省道路上的强劲足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