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昌骏 《法学》2006,(2):154-157
本案被告在某合作项目协商缔约过程中,向合作方即本案原告订购软件产品,尽管最终合作项目框架协议未能达成,原、被告之间的权利义务仍受到软件订购合同的约束。另外,本案涉及的软件交易应界定为“买卖”还是“许可使用”存在着争论,而且本案中交付软件许可证号码由买方自行下载的情况在审判实践中较为少见,本文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判定是否构成“交付”。  相似文献   

2.
朱晶晶 《法学家》2023,(2):120-131+194
债权让与中基础合同当事人对基础合同的变动本质上属于处分行为,应当抛弃协商变动和非协商变动的分类,而是区分狭义之债变动和广义之债变动,并根据让与人是否享有处分权、其处分权是否受限等基准对变动情形进行类型化,再适用“处分行为”逻辑判断相应变动是否有效。对狭义之债的变动,让与人无处分权,该变动原则上无效,例外时为保护未收到让与通知的债务人,该变动对其有效。对广义之债的变动,让与人基于基础合同当事人地位享有处分权,但应区分处分权不受限和受限两种情况。处分权不受限时,该变动完全有效。《民法典》第765条属于处理处分权受限情况的规范。依据该条规定,此时变动行为的效力状态是不得对抗受让人,而“不利影响”“通知后”“无正当理由”属于判断处分权是否受限的因素。为整合当前协商变动与非协商变动的效力状态判定进路,可改变相关非协商变动研究中仅关注形成权归属的逻辑,转而适用第765条的处分权受限逻辑。将非协商变动中原本用以判断相关形成权归属的“何者对该形成权享有更大利益”标准嵌入有无“正当理由”之中,作为判断让与人适用形成权进行处分的权限是否受有限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要讨论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就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合作作品”。 某一类作品之所以被称作“合作作品”,是因为其创作过程的特殊性,即这类作品是由不只一个作者“合作创作”的。何为“合作创作”?我国的著作权法直接使用了该概念,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根据《著作权法》第13条条文的叙述,我们可做出如下的分析:条文中将合作作品依其是否可分割使用,分为两类,并有不同的版权归属。其中,“不可分割使用的”,其作品的著作权由参加了创作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可分割使用的”,在不损害作品整体著作权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案情概述A、B、C三家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剧。电视剧拍摄完毕后,C公司未经A、B公司同意,也没有与A、B公司协商,就与D公司签订合同,把该电视剧的“播映权”授权给了D公司,对价为C公司欠D,公司的900多万元的债务。之后,D公司与某电视台签订协议,该电视剧在某电视台播出,D公司因此获益几千万元。A、B公司将C公司和D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C公司与D公司签订的授权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4月26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最终以国内7.2亿元的总票房收入获得巨大的成功,原小说作者辛夷坞除了因"出名"而获得的喜悦之情外,还面临着一些烦恼。其将该作品的电影改编权授权给李樯,但李樯将该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后,还出版发行了改编后的"剧本"。辛夷坞认为其在签署合同时并没有针对"改编剧本能否出版"进行约定,也未授权李樯出版改编后的"剧本"。双方各执一词,后经沟通协商,出版公司将原有的"李樯作品"修改成"李樯编剧作品"。但这肯定不是原作者想要的结果,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原  相似文献   

6.
一、担保法适用中的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29条关于“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7条关于“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之规定,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的保证合同无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分支机构未经企业法人书面授权而以登记在其名下的房地产为他人提供抵押场合,该抵押合同的效力和抵…  相似文献   

7.
网络著作权授权使用之合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时代著作权授权使用合同的勃兴著作权授权使用合同,是指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就著作权专有权的使用所达成的协议。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品的数字化使得作品的利用方式已经变得无法预期。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不仅使得信息在储存、处理和传输上的进步日新月异,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史无前例地增加,更为政府、组织及个人在发展出如何取得、使用和传播信息的方法上留下了无限的可能。”2网络上的作品已经摆脱了载体的束缚,这也意味着其也不再受到著作权人的控制。网络上的自由(free)已经成为了免费(free)的同义词。只要有一个人获得了…  相似文献   

8.
格式合同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导论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合同中采用格式条款的称为格式合同。格式合同的最大特点在于相对方在订约中居于附从地位。相对方不参与协商过程,只能对一方制订的格式合同条款“要么接受,要么走开”,而不能就合同条款讨价还价,因而相对方在合同关系中处于附从地位。所以又称为“附和合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所采用的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行使规范模式最有利于维护合作作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的适用,在合作作者违法单独行使权利的对外效力、“不能协商一致”的内涵是否可作目的性扩张、如何具体化不确定概念“正当理由”、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的界定、除外的是否仅限于“转让”等方面存在疑义,文章对其从法律解释学上进行了分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17条规定了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行使规范,其关于合作作者在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受侵害时得单独行使诉权的规定值得肯定应予保留,而其关于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行使规范的规定,则应吸收前述法律解释成果作进一步完善,同时应规定该规范可类推适用于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0.
陈绍玲 《河北法学》2011,29(6):99-104
从电影作品属于演绎作品的角度出发,在先作品著作权人只是授权电影制片人利用其作品摄制并传播电影作品,因此在先作品著作权人是能够单独使用在先作品的。从电影作品属于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的角度出发,各合作作者也仅授权制片者利用合作作品摄制并传播电影作品,各合作作者自然能够单独使用其作品。因此,电影制片者利用电影作品的方式是有限的,而"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著作权人也仅能对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本身单独行使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一、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一)出版未授权图书的民事责任案例1:1987年9月2日,迪斯尼公司将米奇老鼠形象在美国办理了版权登记手续,版权属于迪斯尼公司。迪斯尼公司授权香港D公司在中国自1987年10月1日至1990年9月30日出版发行含有迪斯尼公司卡通形象的画册,未授权D公司将该作品的出版权和发行权转让他人。1991年3月ZI日D公司(诉讼时已破产)却与中国B出版社订立合同约定;“D公司经迪斯尼公司授权,拥有迪斯尼儿童读物中文的专有出版权,并有权代理该读物的版权贸易业务,D公司将迪斯尼公司的授权转让给B出版社。”合同签订后,…  相似文献   

12.
日前,北京市大兴区法院开庭审理了青年作家蒋春玲(笔名辛夷坞)诉北京阅读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图书著作权许可合同纠纷一案。此案原告诉称,2011年3月11日,原告、被告签订名为《补充协议》的合同,约定,双方此前就原告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签订了一系列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若干合同以及相关授权委托书至2011年6月30日终止,自终止之日起,被告不得继续加印这些作品。另,该合同第5条约定,被告违反本补充协议,应向原告支付违约金50万元。合同签订后,被告违反合同约定,在合同约定的终止日以后,继续印刷、装订上述作品,截至2011年7月5日,被告违约印刷、  相似文献   

13.
一起中外合资纠纷引起的思考王耀明1994年10月26日,中方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经与外方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株式会社)协商,双方签定设立年产360吨漂白坯布的中外合作企业的“意向书”一份,同日,双方又签定了“合同书”一份。合同约定:(1)创办合作...  相似文献   

14.
数字环境下恢复著作权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张今 《科技与法律》2004,10(4):52-58
利益平衡是著作权法的核心目标。自诞生之日起,著作权法始终追求在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维系一种平衡。著作权法的平衡从两个层面得以实现分配机制和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系由著作权法对各方权利义务作出规定,权利限制和例外就是这种机制的核心要素;市场机制,即通过授权许可合同使权利人和使用者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两种调节机制在模拟环境下为利益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作品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的传统利益平衡如何实现?权利限制和例外规则是否适用、应作出哪些调整?使用许可合同这一平衡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已成为数字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著作权权利限制和例外的法律根据进行分析后,对如何进行调整提出了一些基本想法。第二部分分析了利益平衡的市场安排,提出一些可尝试的“获得授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法学》1989,(3)
当今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有许多属于选编或汇编作品。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作品是否合法?这类作品是否需经原版权所有者授权?这类作品是否受版权保护?责任编辑有没有版权?等等。我认为这些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值得我们版权工作者探讨的。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一些认识。(一)、编辑作品的合法性编辑作品是指把选编或汇编作品中的各种类型的作品或作品的章节、段落选编或汇编成集而言。  相似文献   

16.
网上作品传播的“法定许可“适用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对我国网上作品传播适用“法定许可”的综合思考 网上作品传播是否适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即在网上传播作品能否只需向著作权人交钱付费而不必先经著作权人授权同意,这不仅是一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如箭在弦、迫在燃眉的实务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因应网络环境、顺乎国际趋势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争取发展空间、维护我国利益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0月8日,某物业管理公司以本公司的名义把自己管理均一套房屋出租给王某。双方当事人签订了一份书面租赁合同,约定每月租金200元,租赁期限为12个月,并约定如果将来发生争议,提请仲裁委员会仲裁。房屋的产权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合同签订以后,才知造此事。双方协商后,房地产开发公司对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予以追认,并以书面形式作出了授权。物业管理公司随后即把追认事宜告诉了承租人王某。由于当时市场上房租普遍下降,不履行合同对王某有利,王某遂以“出租人非产权人”为理由请求仲裁委员会确认租赁合同无效。仲裁委…  相似文献   

18.
公私合作往往涉及多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合同,能够在明确公私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风险与责任的同时,避免传统规制手段易失之于僵化的弊端。对于公私合作合同的法律性质,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应以合同标的为标准,结合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在公私合作合同的权责配置问题上,则宜将各类公私合作合同统合在"合作合同"名下,建构一套相对统一和独立的法律规范体系,落实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义务这两个宪法原则之上的国家担保责任,实现对公私合作合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相似文献   

19.
袁辉 《法制与社会》2012,(27):198-199
著作权许可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法律问题.现实情况下的“先授权,再使用”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授权成本高昂,导致很多数字图书馆纷纷在未获得授权情况下使用作品.构建合理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能够扩大数字图书馆作品授权渠道,合理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双方协商约定利息转贷收息的行为是否有效?编辑同志:银行与原借贷企业经协商约定,将原借贷本金尚欠的利息转为本金计收利息,订立借款合同,同时由另一家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审判实践中有两种意见,一是双方所订利息转本金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所计复利不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