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与越南互为邻国,交通便利,两国在水果贸易中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本文在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基础上,使用2007—2016年中国和越南的水果贸易数据,对两国水果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在贸易竞争性方面,中国与越南水果的比较优势较明显,双方有贸易合作的潜力;在贸易互补性方面,中国出口和越南进口的贸易互补性较突出,中国进口和越南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部分水果种类上有所减弱,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与越南的水果贸易互补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熊彬  严海霞 《东南亚》2012,(4):46-53,91
通过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及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测算来分析云南与南盟的比较优势产品、贸易互补性及出口相似度,可以看出云南与南盟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存在竞争性,出口贸易存在相似性。此外,云南与南盟国家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云南与南盟互补性较强的商品正是云南对南盟的主要出口产品,同时云南自南盟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也是南盟不少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稻米贸易发展迅猛,不断增长的趋势明显,但双方稻米贸易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在探讨双方稻米贸易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出口集中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其动态与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双方稻米贸易具有市场地位极不对等、比较优势差异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等特征。本文对中国与东盟稻米贸易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进出口额、进出口增长速度及进出口额占各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几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日益增强.同时,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进行测算,表明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性.文章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盟的果蔬贸易在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2000~2009年作为研究的起止年份,首先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及其果蔬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选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东盟及其各国果蔬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用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东盟各国果蔬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云南省与缅甸贸易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分析滇缅贸易进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并为滇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在对方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也逐年升高,本文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方法,对中国和东盟十个成员国从1995~2009年的出口商品进行全面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借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实证数据,得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及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比分析其纵向横向的变化,并提出中国发展与东盟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玉主 《南洋问题研究》2006,64(4):53-62,70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一直很低,经济缺少互补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相互竞争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哪些因素导致了9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贸易相互依赖的深化呢?本文分析发现,虽然从1993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经济互补性有很大提高,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性并没发生大的变化。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化需要引进经济以外的因素来解释。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从各自利益出发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与重视推动了双边经济合作的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对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9.
林淑惠 《东南亚》2003,(4):25-29
本文选取制成品出口这个角度,以美国市场为例,运用修正后的RCA指数,测算了19 98年至2 0 0 2年中国与东盟五国在第三市场的显示比例优势指数值。结果表明,中国与印尼、泰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竞争比较激烈,与新加坡的互补性则比较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中国、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那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比较优势如何?”、“出口品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怎么样?”,这些问题引人思索。现有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分析东亚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将对CAFTA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互补性体现在由于内生的气候条件所繁育出的自然资源和衍生的产业条件具有差异性,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梯度不同,决定了双方在合作中存在着优势互补,从而各自具有比较利益可得,这是双方积极开展合作的内生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速放缓,在中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速最快。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方顺差445.3亿美元,顺差额为2012年的5-3倍。中国与东盟4个新成员国的贸易增势强劲,与6个老成员国的贸易增速缓和,中马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机电产品仍占主体地位,但局部比重较上年稍有下降。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贸易保持稳定的协整关系、关联程度。预测2014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仍具有较大持续增长和优化的空间与势头。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600亿美元,增幅回落但仍在高位,中方逆差扩大且呈进一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商投资企业、资源类产品以及东部沿海省市等方面集中的趋势。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机电产品等方面均占中国—东盟贸易的一半。私营企业对双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突出,而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方面所占比重则在下降。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与东盟的贸易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关联程度。计量预测2012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盟工业品贸易有较大增长,商品结构向着较高层次方向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是东盟工业品贸易的主导类商品,各类工业品增长态势明显,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和商机。完善中国—东盟工业品贸易平台、增强工业品贸易的产业基础和优化工业品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中国有效开拓东盟工业品贸易市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这标志着这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将有90%的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随着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会计协调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分析了东盟会计师联合会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中未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双边纺织服装贸易规模不大,但连年增长,增速较快,中国保持顺差。产品结构以纺织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市场较集中,中国对东盟纺织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进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但逐年上升。中国和东盟纺织服装贸易前景良好,市场容量扩大,但也面临竞争性考验,需要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03~2009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面板数据,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新加坡、越南的FDI及新加坡对中国的FDI促进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中国对文莱、柬埔寨、菲律宾的FDI及文莱对中国的FDI促进出口贸易;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促进进出口总贸易;泰国对中国的FDI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出口总贸易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具有极强的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双方的服务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为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双方需要立足比较优势,整合区内资源,促进服务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依据BEC分类法,从1998~2008年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影响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及流向的因素主要有: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中间产品跨境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生产与投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成为零部件的供应方,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是逆差;地缘相近、贸易协定的签订降低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东道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