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从80年代开始对我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阐述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危害,倡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健康、合理的绿色和谐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尖锐化发展,西方国家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日益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人采取“逃避”态度,有些人则“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成一股冲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浪潮,从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现在仅美国就有二百多个科学中心和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青年和影响青年世界观的“处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关于青年问題的出版物有两万多种,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问題作过不少的评论。一、西方青年运动的发展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运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四十至五十年代的西方青年曾经被称为“沉默的一代”,在政治上比较消沉。六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怀疑和造反为特点的青年抗议运动,也有人称之为“一代青年的反叛”。这次运动对西方世界的社会结构和价值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于是,对青年的研究在西方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的政治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价值观念是青年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青年关于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由对这种评价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它依据的尺度及其含义,以此来把握青年政治意识的内在结构;若从青年的政治行为层次着眼,则可以对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行动及其相互关系有全面的理解。70年代末以来社会政治生活的起伏变化,无疑是促使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时代因素;而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从来就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甚至影响到社会政治生活,这种影响到80年代末达到登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关心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国青年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方面表现出哪些“样式”,这些“样式”与刚刚过去的80年代后期有什么不同。 80年代后期,青年在行为目标方面的特征之一是关心国家和政治,希望对这些目标施加影响,使它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其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之一是采取共同的或集体的行动,形成整体的力量。与这种行动目标、行为方式相伴随的,或者说是构成这种行动的动力的,是高涨的社会情绪。作为例证,可以举出80年代后期的“学潮”。1985年,北京学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的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娱乐形式和意识形态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文章从日本动漫与日本社会生活谈起,就日本动漫吸引我国青年学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青年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加强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的辨别力才能正确吸收日本动漫中健康有益的成份,有效抵制其消极颓废等不良影响,发扬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以来 ,世界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变化时期 ,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融和激荡 ,其变化之巨、之广、之深、之快令人眼花缭乱。这样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也同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及整个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 ,不可避免地要受来自两个层面的冲击 :世界变化作为新的客观存在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文化价值体系的一般性冲击 ;其他文化价值体系尤其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特殊针对性的冲击。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  相似文献   

8.
对青年性教育与咨询的思考——从瑞典的经验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值经济体制变换交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新旧价值观念碰撞。中国的青年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和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一方面,多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频繁广泛地提供大量信息使他们的观念与父辈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开始摒弃父辈“谈性色变”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性禁锢”、性愚昧、性无知的影响,因而在成长中产生种种困惑,甚至出现偏离行为。如何对青年进行性教育与咨询,如何  相似文献   

9.
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青年思想的活动主体——即不断生长、更新的主体部分—主要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冲破思想禁锢,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所必然要出现的激进实践时期;第三个时期则是反思与迷茫的时期。如果要做出某种预测的话,可以说第四个时期的特征似乎已见端倪,那就是务实与建设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科技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文化也随之渗入;同时,方便快捷的现代网络信息大大开阔了青年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西方国家凭借技术领先的优势,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这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念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现着青年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反映着青年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想往与追求,同时,也制约着青年参与和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本结构和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也经历了激剧的嬗变和更新。许多固有的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受  相似文献   

12.
李娜  张萍 《学理论》2012,(31):222-223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它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对西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东方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念对青年思想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两种文化教育下的青年在价值观念、追求目标以及道德礼仪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刘中和 《学理论》2011,(22):237-238
从近现代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现代青年文化以革新中国为己任,在面临外侮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而当代青年由于处在一个稳定富足的环境之中,加上西方思想的冲击,缺乏群体性认同,渴望个体独立。为了抵御西方文化的蚕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时下十分火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窥视广大青年对于自身文化变迁的过程以及自身价值观的坚守,最后得出青年必将成为中国未来脊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化发生革命,在其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中国的文化却发生了断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十年的革命文化几乎是两败俱伤,西方的异质文化在“开放”的潮流中乘虚而入。象地壳板块的碰撞,你挤我压,引起了八级地震。带着“文化大革命”创伤开始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历史又一次走进了文化的失范期。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的文化失范中产生了青年文化。一 80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青年文化的生成和崛起。“逆反”一时间成为一种时髦,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随之而来的“越轨”行为和文化上的标新立异常常使社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课题组主办,邀请了部分学者专家、新闻工作者以及从事青年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共50余人,在京召开了“社会大变革中的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及其引导”理论研讨会。会上课题组组长楼静波同志首先概述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和现状——这是基于课题组历经5年的系统研究和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楼静波同志指出,10年改革以来,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课题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演变表现出某种不稳定的、起伏波动的特征,青年价值取向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自相矛盾。这种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青年现有价值观念具有包含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的两重性,另一个是当代青年的观念与行为之间出现了某种脱节,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意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为了应对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道德困境,西方国家产生了各种道德教育理论,这对西方德育变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价值多元为背景对西方德育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骈文娟 《学理论》2014,(8):291-29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流行于欧美各国,旨在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并超越而形成的具有激进色彩的哲学社会思潮。它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迅速在我国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蔓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而我国的大学生作为敏感群体之一,受到的影响也必然强烈。而今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迷茫、动摇且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更有出现拜金、学校投毒、潜规等犯罪事实。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引导的对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较以前更崇尚实用主义,注重自身的享受,美日法三国青年对职业的选择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日本青年现今日本青年被人称为“崇尚享乐的一代”,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人生观在青年中逐渐流行。70年代,日本青年大都愿意从事“有社会责任性的工作”。到了80年代初,这种择业标准不再流行,青年人更中意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或“稳定性强”的职业。70年代青年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进入可以终身依靠的企业或机关,勤勉工作,以求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一种与日本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就业标准在青年中悄悄出现。不少年轻人对进入公司毫无兴趣,他们厌恶传统、僵化的终身职业制,厌恶安定、刻板、无聊  相似文献   

19.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们普遍把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视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究其原因,就在于上述国家和地区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影响下,先后进行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宗旨的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的变化 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及东盟国家的经济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