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赖勇军 《各界》2007,(6):19-20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理国家、社会的理论原则,可以从理论形态、制度层面和运作层面对其进行诠释。法治作为一种历史新文明,其首创于西方,是西方民族献给世界文明的一颗硕大法律成果。该文从理论形态上通过西方法治理论及其大众法律文化两方面对西方法治作一概述,以资我国依法治国及构建和谐的大众法律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2.
政治和谐与知识分子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政治基础,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基本的政治保障和法律支持.认同主导政治文化,把握政治和谐正确导向;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政治和谐物质基础;促进现代民主政治,拓展政治和谐实践空间;正确发挥监督职能,推动政治和谐健康发展,是当代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法治目标.与“法律体系”相比,“法治体系”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法律文本变为现实法律关系,因而,行动要素成为法治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分析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行动要素包括: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每个行动要素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五个行动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杜琳洁 《理论探索》2005,(2):128-130
英国是原始性法治的诞生地,研究英国法治的经验,对我国加快实现法治化具有很多的启示作用.而戴雪在<英宪精义>中所揭示的法治精神,特别是法律的权威性、宪法的形成机理、普通法的实践品格,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及其实践不无启发.因此,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就成了解读<英宪精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刘硕 《学理论》2012,(17):125-126
自法律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它充满了困惑和无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法律价值的对立和冲突.因而,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古代和近代社会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社会转型期法律价值冲突平衡的意义: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沉淀下来不少蕴含着现代价值的法治本土资源,如传统法律理想中基于群体和谐的法律思维、传统法治资源中的非制度性因素———习惯和惯例、以及在法律过程中追求合意和根据事实进行试错选择的制度资源等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法治本土资源,将是当前构建现代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权利保障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劳动权利,但农民工的劳动权利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障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救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钱端升,当代宪法学家、政治学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宪法学、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主要法律思想有主权属土,不割让实际权利;崇尚法治;追求民主等.  相似文献   

9.
吴雷 《学理论》2010,(14):120-121
追求和谐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法治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障形式,通过法律的实际运行来实现人类的和谐理想。本文试图在考察当代中国法治与和谐的现状基础上,探讨构建和谐法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要创建新世纪高校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就必须秉承依法治校的理念.依法治校要求管理者树立法治观念,依托法治宣传,正确处理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关系,在合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依法治校战略.只有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才能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阐述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又封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不确定性"是指法律无法为法律纠纷提供一个正确答案.法律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分解为法律渊源的不确定性、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和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自从20世纪初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者提出法律不确定性后,法律不确定性问题便成为法律理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法律不确定性要求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从立法转向司法.  相似文献   

14.
认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类法治的发展历史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法治理念,其先进性体现在彻底的人民性、科学的唯物性和鲜明的政治性;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0)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还可以有效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其法律意识。本文认为,在新时期下,高校法治教育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三部分: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程序法治.有无正当法律程序是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相对于实体法律和非法律程序而言,正当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补充性、正当性和法定性等特点.就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而论,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制衡的必要机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是法律公正的客观要求,是法律价值的现实载体.设定和实施法律程序必须遵循公正性、公开性、平等性、中立性和合理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决定》明确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如果说,法治中国建设就像一首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那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是这首进行曲的和谐三重奏。第一重奏:法治国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简而言之就是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其一,国家法律的制定不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些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处罚法律制度融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应对法律价值缺失的时代背景、适配行政法治的转型、促进行政处罚本土化等时代价值。在实践中,友善互助、敬业诚信、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念已较多地体现在行政处罚的执法与司法过程;而从理论分析层面来看,行政处罚法律制度融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规划部署、法律运行阶段、不同规范条款间存在不同类型,以新《行政处罚法》的出台为代表,行政处罚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都加以强调,突出体现在行政处罚定义、处罚创设权、简易程序、听证程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保留原则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其价值体现为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有助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我国行政法学界,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保留原则在现行行政法治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理清该项原则的含义及价值、适用范围及界定标准、适用密度等问题,反思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我国的法律保留由宏大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实质的法治,以建构起法律保留的有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关键是要确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人们以法治为视角的理性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法治思维的表征是:一是理论建构:主动学习把握法律知识、法治理论,形成法治意识。二是法治实践:党、政府、个人自觉践行法治理念,规范公共行为,形成法治实践机制,实现公平正义。三是法治的确定性:主体依据法律预判交往对象和事件发展,保护权益。四是法治审视:对客体对象给予法治解释、法治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