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了"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在最后一场名为"启蒙与知识文化"为主题压轴活动的对话上,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作了有关"科学与启蒙"演讲,并在演讲后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专访。《检察风云》:您如何看待启蒙与科学的关系,特别是这二者对于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杨振宁:我的工作领域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丹麦、瑞士和英国所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的一支。我曾经说,量子力学是人类的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革命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陈省身,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纤维丛和联络可以作为规范场论的数学基础,而陈省身先生的这些工作比杨振宁等在规范场论方面的工作要早近十年.这就是陈省身和杨振宁“科学会师”的故事.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与陈省身、杨振宁在科学与艺术上交流密切,他们分别作诗讴歌,内容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教授是20世纪继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主要有三大贡献:规范场、杨——巴克斯特方程和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夏,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很快为卖验所证明,因此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通过杨振宁教授在科学研究、对祖国的情感等方面对他的科技伦理精神进行了论述,把一位朴实伟大、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科学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王勇 《知识产权》1995,5(1):46-46,39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这就确立了权利要求书在整个专利申请文件中最重要的地位。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有独立权利要求,也可以有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技术方案,而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要求保护的附加特征,对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限定。”对这些条款,常常有这样的理解:1、主权项是必须的;2、从属权  相似文献   

5.
热爱书籍     
30年前,我不曾想到,有一天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书〔按:指能够令识字者感觉乐趣之书,不包括红宝书以及农桑医书等类〕,买不尽,读不完,更不用说,我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坐拥书城。同样,现在30岁以下的人也绝难想象,就在并非很久以前的那个年代,书是何等珍贵之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通读法律条文 ,我们就会发现 :所有的法律 ,都普遍存在着一些常用的法律词语。比如 ,“应当与必须”、“可以与有权”、“禁止与不得” ,以及“但书”、“名词解释”等等 ,几乎每一项法律都可以找到它们。这些词语 ,是法律表述必不可少的工具 ,并赖以表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意图。因此 ,学会这些常用法律词语的运用规则 ,有很大好处。在立法工作中准确运用法律常用词语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懂得一些运用法律常用词语的知识 ,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每一项法律的基本精神 ,也是很有帮助的。一、应当与必须我国的现行…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957年内另一件大事──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吴健雄的伟大贡献初中期间发生的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另一件事;是留美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团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奖。当时的中国很落后,没有电视,广播也很不发达,绝大多数家庭买不起收音机,包括我们家:唯一的消息来源是报纸,在湖南便是《新湖南报》(后改名《湖南日报》)。街道上到处有读报栏,班级也订了《新湖南报》,而我一进是热心读报的。那一段时期,新闻几乎…  相似文献   

8.
悠悠书香情     
我不是一个博览群书、谈古论今的读书人,在我的读书生涯里,我看的书很有限,无非是些散文、随笔、诗歌之类的零散的书,但我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书海里,行走在诗意丰盈的心灵里,用一缕缕书之馨香点亮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那种沉浸在知识的长河中所体会到的岁月沧桑、所领悟到的人生豁达,让我受益终身。与书结缘,始于童年。那时我们全家住在一个小镇上,镇上有一间不大的新华书店,很不起眼,书也不是特别多,但它却是小镇上人们的精  相似文献   

9.
张俊才 《检察风云》2003,(22):48-49
汪康懋,美籍华人,英国金融与会计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管理学会和亚太金融学术审稿委员、亚太财经政策智囊主席、新加坡交易所总裁顾问。曾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政府擘画了成功的财税政策模型。 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过专著《世界新经济格局下的亚太、中国、香港》和《汪氏模型:寻找值得投资的公司》,曾与李政道、杨振宁等学者合著过《海外学者论中国》。近期出版的《富国论》一书在社会上反响热烈。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形同陌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两位曾经是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公证人》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由司法系统中具有公证员资格的作者写出的优秀作品。它集艺术与现实、法律与文学于一身,既为不熟悉公证业务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时也为广大的公证从业人员展示了良知与正义。本期刊发杨红莉的书评,是为下期刊登节选小说《公证人》做出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侯爱兵 《政府法制》2014,(20):23-23
在印度街头或街边咖啡馆,常见到捧书认真阅读的人,手不释卷是很多印度人的习惯.印度人为何如此热爱阅读?在印度心理学作家南迪塔看来,这与印度善于思辨的学习传统有很大关系.印度人爱说话,喜争鸣,学习中常互相交流、辩论,要没有知识,就不能滔滔不绝,辩论也无法继续.“我们能从书本中汲取广博的知识支撑辩论.”南迪塔说.  相似文献   

13.
法言法语     
权利权力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深深地感叹:“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人的知识”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本身的权利(权力)问题。因为人的各种利益关系在法律方面无不表现为权利(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智慧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在刑事司法中具有极强的出罪意义,在我国积极入罪占据主流的背景下,应当注重挖掘“但书”的出罪功能.“但书”和罪刑法定原则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两者并不矛盾.“但书”在出罪时起到强制司法机关进行适当实质解释的功能,因此“但书”应作为出罪的依据.刑法分则中的任何罪名都可以依据“但书”来出罪,并且出罪的模式也是多元的,它既可以在行为明显不该当于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予以出罪,也可以在行为该当于构成要件形式的前提下,起到转化可罚的违法性、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和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出罪合法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稼先南于功勋卓著,得过许多大奖,不少入问过他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1986年5月,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的挚友杨振宁赶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在这次会面中,杨振宁I乜提到了奖金的事。当时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答,奖金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个习惯,从报纸上看见有意思的文字,便剪下来放在案头。时问一长,这样的剪报往往能攒上几十份、上百份。喏,眼前的一份《(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便剪自2009年12月8日《作家文摘》。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双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8.
读书学习,是个人提升能力,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却是良莠不齐。因此,领导干部读书要有所选择。"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好书可以使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读错了书,也可以使人变得庸俗低级、腐化堕落、能力低下。事实正是如此,书籍从来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当今社会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员干部也就不断提出新考验和新要求。党员干部唯有多读  相似文献   

19.
张鹰 《行政法制》2006,(4):72-72
“知识分子”,时下已是人云亦云的称呼。今天,上学读点书的人有点文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都可以称呼“知识分子”。以前所称的“知识分子”,一般指有较多的书本文化知识,在社会上能说说理数,能量较大,或者说是治世的才干,乱世的草包或木柱,昧世的臭老九。因此,“知识分子”叫法因时代的变迁,今天更不清朗了。但“儒者”的叫法也从来含混,今天再提“儒”说法太陈腐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何时能荣获诺贝尔奖?杨振宁教授日前撰文指出,这个问题要从长远历史观点来讨论:一、科学研究要有传统,要有实验,要有经济基础。在中国,这些条件50年代以前都没有。应该承认,这是近五百年来历史所遗留下的史实。二、中国的科技发展,一般人常以为是不成功的,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结论。本世纪初,中国可以说完全没有近代科技知识,真正'"从零开始"。到了60年代竞选出"两弹一星",这个发展速度是真正的奇迹。历史上只有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高速现州匕可以与此媲美。三、讲到基础科学,1958年至1964年间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