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培华 《党课》2009,(10):123-123
日前,笔者在一些政府机关的网站上查询相关政策时发现,有的网站长期处于“冬眠”状态,页面陈旧,信息失灵。众所周知,建立政府网站的初衷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打造阳光政府。而一些地方政府网站“沉睡不醒”的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把网站作为装点门面、应付上头、糊弄下头的“应景”之作。这种打着“电子政务”旗号的“花架子”工程,充分折射出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懒作为,是官僚主义作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恒一 《廉政瞭望》2011,(7):26-27
一个治理得越好的地方,越能够产生公正和效率,也就越能给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机制性保障。在网络时代,政府网站作为一个地方以及地方政府的一张“名片”,可以方便地提供这一信息。它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一个地方以及地方政府的形象,形式主义地对待这一形象是短视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相继设立了“热线”电话。开通“热线”,能缩短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解决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有的地方并不重视做好“热线”工作。有些问题群众反映多次、呼吁再三,但仍是久拖不决。群众说,一些“热线”先“热”后“冷”,形同虚设,糊弄老百姓。一条“热线”,情牵两头。要让“热线”热得持久,必须规范“热线”接听行为,对每一个咨询“热线”的内容,都要用书面的形式登记下来,然后进行筛选整理、反馈或传输到相关部门或责任人。不仅如此,还…  相似文献   

4.
驻京办“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待领导,领导来京安排好。”一位知情人透露。“在我们眼里,驻京办是个肥缺。”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驻京办设在北京,好玩。经常接待的是当地领导干部,有人脉关系,在外地纪律也松,工资也比地方高,放在外面三四年,再回来,又有钱又有势。”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媒体披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对地方政府“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  相似文献   

6.
梁新 《学习月刊》2014,(14):1-1
近日,李克强总理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到这儿,总理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相似文献   

7.
报载,江西玉山县仙岩镇党委、政府把赶集日定为干群恳谈日,听群众发“牢骚”,为干群交流营造空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笔者禁不住要为他们的做法拍手叫好。了解民情听“牢骚”,体现了仙岩镇党委,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他们的这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8.
靳鹏飞 《党课》2013,(18):59-59
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了解群众意愿,拍脑袋做决定,把自己摆在了群众的对立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面对面”: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造文化”,就是借文化之名,人造节会、名人故里,行经济营销之实。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很受一些地方政府推崇,在这一发展思路主导下,“人造文化”逐渐盛行。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两会期间,呼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一些与会代表共同的心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坦陈五大矛盾,“看病难、看病贵”位列其中。社会各界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热切关注,其实质是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群众呼吁政府为其提供制度保障的诸多诉求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发生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从“众”言行值得我们注意。有这样一部分党员干部,或许是一时的“糊涂”,不管是牢骚话,还是骂人的话甚至是会后需要保密的话,也都不分地点、场合、对象,统统给“倒”出来,似乎惟此才能“痛快”。而实际上,这种降低对自己要求的行为,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群众发发牢骚是正常的,因为,政府的工作中总不免有疏漏或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也要跟着群众发牢骚、乱“讲话”,则与身份不符,实属不该。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在查处腐败分子过程中,群体腐败现象十分突出。为什么会出现…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富者为官”现象。一些乡镇在选拔任用村干部时,往往将视线对准那些发财有方、带头致富的人。至于这些“富者”德才素质是否符合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群众是否拥护和信任,考虑不多。某些地方甚至将有没有经济实体,家里有没有存款作为能否担任村干部的唯一标准。手头没有实体,家里财产在村里不冒尖,即使具备当村干部标准,也不能当村干部。群众对这种只要有钱就能当村干部的“富者为官”现象,十分不满。农村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富者为官”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条。一是这些地方乡镇干部组织观念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异常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让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财大气粗,地方政府也是白银滚滚,钱袋充盈。但是,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几次连续的政策调控后,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一些地产巨头由当初的“高谈阔论”变为缄口不言,一些热得发烫失去理性的楼市体味了“严冬”的滋味,许多靠卖地生财的地方政府也深感手头吃紧。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后房地产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央“大部制”改革初步告一段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的变化与广大农村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一大批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农村基层干部,我国农村才有今天的变化。群众对基层干部是拥护的,干部与群众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在农村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因农民不服从管理,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形…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越来越顺民心、合民意,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然而,我国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政令不畅的现象,有些市县政府从本地的利益出发,对中央的政策不执行,把国家的法律当儿戏,在他们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筑起了“土圩子”,形成了可怕的“政治垄断”,造成了严重的政令“中梗阻”。政令不畅中间梗阻中央声音传达不到基层中央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本来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可是,一些地方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时,却出现了“中梗阻”现象,有些地方甚至还断章取义,把中央文件变成整…  相似文献   

18.
以“瘦身”为亮点的各级党委换届工作紧锣密鼓。相当数量的省级党委实现了“一正二副”模式(即省委书记一名,副书记两名,其中一人兼任省长,另一人作为专职副书记负责党务)。对党委“减副”,海内外媒体都持积极评价,但也有一个问题需引起注意,即不仅地方党委需要“瘦身”,地方政府也需“瘦身”。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16):57-57
据报道,记者近期在部分地方调查发现,一些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对上面的领导很负责,而对下面的群众不那么负责”。“对上”与“对下”成为一对矛盾,既令人唏嘘,也反映出一些干部在作风问题上尚存软肋。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碰到群众问题躲着走,成为一些干部的办事准则。对群众冷暖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喜好“面子工程”、习惯报喜不报忧,看领导脸色办事成为做事的潜规则。这种不良风气,在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令地方领导十分难堪和头痛,这批上访者的问题刚解决,那批上访者已告到门前,闹得不可收拾,既影响了正常办公,又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还造成了群众不满和积怨。为了免得心烦,有些领导只好采取“躲避战术”,或躲在办公室不出门,或躲在家里不上班,但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上访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决不罢休收兵,以至造成问题越积越多、上访者越来越多的被动局面。群众之所以上访,大多并非吃饱了撑着无理取闹,而是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或是反映干部不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