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的两项科研成果——《白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族文学史》最近已发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预计一九八四年二月发行。《白族文学史》由张文勋主编,张福三、付光宇助编。该书是在一九六○年云大中文系等单位编写的《白族文学史》(初稿)的基础上修定重写的。编著者对白族文学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力求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探讨白族文学发展的规律。针对《白族文学史》(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加强科学性、系统性。不少章节作了较大变动,并有充实、提高,如对白族古代书面文学和解放后新文学的研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全书四十多万字,是研究白族文学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2.
在伟大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诗歌是一个极其童要的组成部分。而五七言诗则是许多诗歌样式中流行得最悠久和最广泛、作品最丰富的样式。从汉、魏、晋、南北朝、隋(简称八代)到唐、宋这一千多年当中,更是其最盛行的时代。祖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诗人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还有在这些历史阶段中许多成就仅次于他们的大诗人,基本上都是用五七言诗这种样式来写作的。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与劳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及风土人情的再现,是集体创作的音乐作品,是表达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白族民歌内在的韵律和自身特点,以质朴、自然、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白族民歌是了解白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13,(9):14-14
剧目以营造《绕山林》独特的意境、呈现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情风俗,展示白族民间丰富的音乐文化和独特魅力,抒发白族独特的人文情感和民族精神风貌为宗旨。以人声与器乐组曲的形式,分“苍洱花柳”、“神都莲池”、“山野对歌”、“鞭鼓醉乐”、“梦回竹枝”五个乐章,营造了“绕山灵”的各种独特环境,融汇了大理白族典型的多种传统民歌和器乐曲。乐章间加以适当的意境性、导入性的解说,按篇章顺序连续演奏。以器乐曲与声乐曲融合一体的音乐作品形式,力求达到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融合统一,在具较高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史诗性和艺术欣赏性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5.
湖北荆襄古道,战略地位重要,战争频仍,文化交流频繁,古文化遗存丰厚。特别是宋末元末改朝换代之际,这里是拱卫南宋半壁河山的最重要的国防前线和元末红巾军的活动地,江南和北方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也最为频繁,至今,这里还保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民歌。现存特色鲜明的宋元民歌有《四季调·送郎》、《金花小姐困襄阳》及延续发展到明清民国时期的《一个鸡蛋两个黄》、《有个大姐想十郎》等。文章对这些民歌曲从音乐、文学、历史等角度与宋代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的联系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对家谱的调查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开展,我们也抓了这方面的工作,陆续在白族地区搜集到十余部白旗的家谱,其保存了大量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史、经济史、文学史、宗族制度及地方史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马丽娜 《前沿》2009,(10):193-195
原生态已成为热点方向,科尔沁民歌更受重视和社会各界关 注。我院汉族学生了解和学习蒙古民歌的知识较少,演唱中理解处理歌曲较蒙古族学生趋于弱势,因此更突出了汉族学生学习蒙古民歌的重要性。本文选择《诺恩吉亚》为例来阐述蒙古民歌。《诺恩吉亚》内容丰富、曲调清新、贴近生活,是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代表作,是一首思亲歌曲,展现了古老草原悠远历史与独特风貌。本文对《诺恩吉亚》的产生背景,思想内容,曲调结构,艺术特征等进行论述,以全面理解和演绎民歌。探索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戏剧性价值,寻求民歌生存发展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太史公《报任安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千年之后的朱熹却对之提出异议,他在《诗集传》中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所,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朱子论出,继者群起,清崔述、方玉润中流砥柱,而近、现代诸《诗经》学家,更是奉为圭臬,以《国风》为民歌无疑。其实,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今我们以《唐风》为例,逐篇加以讨论,来作为我们对“国风民歌说”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我校于一九七八年底成立了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三年多来教学、科研已取得初步成果。一九六六年以前,中文系师生曾对傣、白、壮、纳西、苗、彝、藏、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过深入调查,收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编写出版了《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初稿)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以叙事诗为基本体裁,而且直开五言诗和杂言诗的先河。《陌上桑》就是这先河源头的一颗明珠。后世六朝叙事民歌及诗坛大家曹植、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叙事作品无不受其影响。《陌上桑》是首叙事诗。诗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却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在不违反生活本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概括,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篇痛斥  相似文献   

12.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迅滋 《学习与实践》2012,(12):103-109
从已有的材料出发,本文对《关雎》的诗本义进行了全新释读,并且不赞同《关雎》系"男求女"内容模式的结论,认为该诗为"女求男"的内容模式。《关雎》不仅呈现了太姒"窈窕淑女"的风范,而且应是太姒本人写作了此诗。对《关雎》内容模式、《关雎》的作者、该诗的丰富内涵以及繁复修辞的重新揭示,将再次凸显《关雎》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对聚居在“文献名邦”大理的白族哲学思想的研究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现在,由于一本学术新作的出版,人们对白族哲学思想之其然与所以然的认识就比较全面,比较深入了。这本书叫《白族哲学思想史论集》,由云南师大伍雄武教授、云南民院杨国才副教授(白族)主编,著名白族学者马曜教授为之作序,新近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这是云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间,在全国大规模采风运动的基础上,全国共编写出二十多部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白族文学史》和《纳西族文学史》就是其中的两个可喜成果。它的出版,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祖国光荣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在旧社会里,少数民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也受歧视。只有在解放后,在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时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6.
二、“五言流调,清丽居宗”——汉代的五言诗两汉文学中,赋体为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作者都是士大夫文人。由于大多数作品内容上的空虚贫乏,文字形式上的艰深晦涩,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为人们所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的五言诗。这种诗体,继承了《风》、《骚》的传统,又从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一旦形成,便在汉魏文学史上占有统治的地位。关于五言诗的产生、形成,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五言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但汉代是它产生和形成的时期。因此,研究汉代的五言诗,就可以看到五言诗的来  相似文献   

17.
普鲁登修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诗人又是基督教徒,并且他的诗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背景。对普鲁登修斯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拉丁民族的文学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基督教的历史也有帮助。对普鲁登修斯的代表作《灵魂的冲突》进行解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并对普鲁登修斯的主要创作手法——象征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诗经》“桧”“曹”二风非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后代治诗者,皆奉之为圭臬;及至近现代,“国风民歌说”已成定论。其实,这是大可怀疑的。今笔者且以《桧风》《曹风》为例,逐篇考察,以申述管见。  相似文献   

19.
你品尝过我们白族人的“三道茶”吗?虽说这“三道茶”没有什么奇特、隆重的礼节和繁杂的工序,但却是白族人待客的独特礼俗。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不管步入那风光明嫣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删诗问题,是孔学、《诗经》学研究聚讼千年的悬案。孔子曾正乐删诗,今本《诗经》是孔子编定,此事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唐宋以降,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渐兴;“五四”以后,其说更盛。(参见《古史辨》第一辑)解放后出版的文学史及有关论著,也多认为孔子未曾删诗。关于历代反对孔子删诗说的理由,大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所持论据,初看似有理,如深入推究,则都难成立。管见以为,孔子删诗正乐之案,应予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