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近40年来,这部分领土一直与大陆处于隔离状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陆与台湾必须统一,但如何统一,用什么方式统一,有关政策几经演变。 一、准备以武力解放台湾,坚决反对美军进驻台湾海峡 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夕至1955年初这5年多的时间内,党中央决心以武力解放台湾,并坚决反对美国军队进驻台湾海峡。1949年上半年,随着大陆即将全部解放,解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以来,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地区农民、渔民、学生、商人、医生等各界人士的新举措,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增强了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赢得台湾民众的好感,有助于培养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为两岸最终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台湾和大陆都以建立环保类园区的形式鼓励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对比台湾和大陆园区的发展,现阶段大陆应从明确权责关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加强宣传四方面着手,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4.
大陆政治发展与台湾政治发展同属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部分。受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两岸的政治发展模式风格迥异,台湾形成的是一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而大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两岸政治发展模式在政治发展的条件方面、政治发展的特点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两岸政治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统一是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岸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两岸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方的政治发展经验,应携起手来,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探索出一条双方心悦诚服的政治发展模式,使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快速进行,引领世界政治文明之风骚。  相似文献   

5.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台湾留美学者、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吴嘉隆,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会上向大陆留学生介绍台湾经济起飞的经验。 吴嘉隆说,台湾经济是以台湾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为了使这些资金少、且又分散的中小企业能迅速发展起来,台湾政府主要采取了下面几项政策:  相似文献   

7.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能有力地推动两岸政治的改善、经济的交流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大陆和台湾分别提出过“合法政府对叛乱团体”、“中央对地方”、“两党”、“两区”、“两府”、“两体”和“两国”等定位模式,但都没有为大陆和台湾所共同接受。“胡六点”对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提出了新的主张。根据“胡六点”的观点,可以采取将政治关系定位“议题化”和“阶段化”的方式,通过大陆和台湾阶段性的谈判协商,解决政治关系定位问题。根据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的现状,“两岸”是现阶段政治定位模式的最佳选择。“两岸”模式为大陆和台湾当前的政治关系破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将为结束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一个敏感问题,历来为两岸所高度关注.在马英九时期,两岸保持默契,台湾在加入国际组织方面有所突破.但在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回顾和梳理两岸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博弈历程可以发现:台湾单方面的“硬闯”无济于事,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台湾必须跟大陆积极协商,取得大陆的认可或同意.未来大陆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要坚持5条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先两岸、后国际原则,政经分离原则,个案处理原则,暂时维持现状原则.台湾参与某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使用适当身份、名称,否则就会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要与未来两岸统一后的制度安排相挂钩.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台湾制定了采认大陆学历的政策。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政策始终没有付诸实施。从长远来看,台湾采认大陆学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台湾应积极提升其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而不是消极应对;大陆则应正视台湾采认大陆学历政策的变化,力求打造强势品牌,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台湾学生来大陆留学,进而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8月10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接见世界台湾同乡会代表,借机大谈“一个中国”问题,李登辉明确表示:“在国家未统一以前,我们决不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一个中国是未来,只有国家统一以后、才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目前是分裂分治的局势”。第二天台湾总统府又为李登辉的“一个中国”说法解释,指出“中华民国主权目前在台湾,一个中国是在我们国家统一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本土化与民主化的发展,特别是选举的全面展开,台湾民意走向成为影响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因素,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心理成为制约与影响两岸政治谈判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社会主流尚不支持两岸开展政治谈判.在大陆崛起的背景下,台湾民众 焦虑感上升、自信心丧失,对两岸政治谈判抱有疑虑甚至充满恐惧,视政治谈判为统一谈判.其根源在于台湾社会尚未树立正确的两岸观.  相似文献   

13.
ECFA协议对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促进了台湾内部经济增长,提升了其产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台湾资金流入大陆,推进了大陆产业升级,并促进了大陆新经济区域的建立。但协议的全面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确定因素。今后应搁置政治争议,着眼长远利益,进一步减让与消除两岸关税壁垒,同时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争端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台湾青年的思想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在促进祖国统一的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做好台湾青年人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两岸统一既离不开大陆青年的努力,也离不开台湾青年的支持。全面、准确地把握台湾青年的思想状况是做好对台青年工作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当前,要继续加强两岸经贸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青年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我们分别对文、理科各1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总体上青年大学生对台湾问题是关注的,并且迫切地希望大陆与台湾能尽早实现"三通"和统一,体现了较强的爱国主义.但是对台湾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9.
1990年9月7日,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著作权法(以下称“大陆著作权法”),而台湾的著作权法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台湾的著作权法几经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1992年6月10日。 大陆与台湾相隔四十余年,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传统相去甚远,在著作权保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闽省土地和人口压力的大增,大陆百姓纷纷向台湾移民。大陆百姓向台湾的移民过程,就是台湾的开发过程。台湾的逐步开发,推动了闽台贸易的兴起与发展。闽台之间形成了区域分工与合作,人力和自然资源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清代闽台贸易的兴盛,对于今天经贸往来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