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装聋与作哑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玩了…回“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便解除了将他黄袍加身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候这一重要军职,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性情耿直的都虞候便遭人诬告,最后被迫在狱中自杀身亡。之后,这一要职由既没有战功也没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顶替。  相似文献   

2.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俶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赵匡胤见钱俶来访非常高兴,便留他在汴梁游玩谈心,而钱俶却在暗地里贿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为他说话保住吴越国,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赵普更是他的重点公关对象。对此赵匡胤心知肚明,也不理会。一天,钱俶送了十个大坛子到赵  相似文献   

3.
<正>说是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赵普说:"天下何物最大?"一时问住了赵普。皇帝并不罢休,又追问下来。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这话有些风险,为什么不是皇帝最大,而是"道理"最大呢?如果,宋太祖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事情麻烦就大了。好在这位皇帝还懂道理,便连连称善,夸赵普答得好。这段问答作为趣事,被人记录了下来,至今读来也倒颇有启发。想想看,世上万事万物,充斥其间的,不过一个"理"字。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论赵匡胤王玉章珍珠滩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史论家,著作甚丰,尤其是他在70岁以后所著的《读通鉴论》和《宋论》,文采华赡,议论精辟,至今为人爱读。他在这两部著作中论述了几十个皇帝,最推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他称赞赵匡胤“一人之泽...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是文人的乐园。开国皇帝赵匡胤遵循古训:宰相须用读书人。宰相赵普亦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北宋至南宋,诱以高官厚禄,赋予尊名重权,对读书人之"关怀"未曾稍减。据好事者统计,大宋320年间,18代皇帝任命了133位宰相,非科班出身者仅10人,而唐朝500多位宰相中,出身进士的不到一半。赵匡胤行伍出身,靠兵变登上宝座,却  相似文献   

6.
刘秉光 《各界》2013,(12):74-75
唐太宗李世民说发动“玄武门兵变”是被逼的,赵匡胤笑了;宋太祖赵匡胤说“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曹丕笑了;魏文帝曹丕说接受汉帝禅让是被逼的,司马炎笑了;晋武帝司马炎说以晋代魏是被大臣们逼的,石敬瑭笑了;后晋高祖石敬瑭说给契丹人当“儿皇帝”是被逼的,张邦昌笑了;伪楚皇帝张邦昌说替金人统治中原是被逼的,刘协笑了;汉献帝刘协说当傀儡皇帝是被逼的,石弘笑了,不过他哭得更难看.  相似文献   

7.
小范 《侨园》2012,(9):62-62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真有尚方宝剑吗?这个问题还要从中国的秦汉时期说起。"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代就有了。由于"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由于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这种宝剑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尚方宝剑"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有一对姐妹与“鉴湖女侠”秋瑾被时人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她们就是尹锐志和尹维俊.这是一对亲姐妹,她们均有武功,格斗时姐妹俩皆可以一当十克敌制胜,堪称“绝代双骄”.她们曾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孙中山先生尊称尹氏姐妹为“革命女侠”,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说她们“十余次救过自己的性命”.  相似文献   

9.
缓说"盛世"     
中国人爱说"盛世",这多半是为了恭维皇帝。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经不住检验。那些臣子们方才唱罢"盛世"便蘧然覆灭的王朝不去说它,就是文景、贞观、开元、康乾,到底"盛"得如何,也经不住认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肖国锋 《学理论》2012,(18):21-22
各正性命是轴心时代政教思想的核心,解释轴心时代政教视阈"各正性命"的内涵,阐释为何各正性命是政教思想的核心。政教如何开启个人的"各正性命",主要实施礼乐教化、尊重、引导地方习俗,遵循无为的政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年话日历     
爆竹声声辞旧,日历页页迎新.时间如流水,转眼到年尾.犹如中秋佳节要吃月饼,新婚洞房贴红双喜字,一跨进新年门槛,家家户户都要换一本新日历.说起日历,人们天天见面,一点也不陌生,但日历中的许多趣话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这种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可供查考的历书,一年一本,每日一页.它在古代被称作"历日"、"历本"、"时历",皇帝使用的历书叫"皇历".清代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名叫"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为"时宪书".古代的皇历与今天的日历有所不同,大约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朝廷史官将一年的日历分为12册,每册一月,页数和日数相等.每一页上写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监每日在日历页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史官便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往后,为了便于皇帝祭祀祖先,又在皇历上加上了天干、地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等内容,使皇历增加了实用性.朝廷许多官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竞相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  相似文献   

12.
卢立业 《侨园》2011,(5):68-69
在沈阳大东区珠琳路1号,有一口300多年历史的神奇老井仍在"出水"。这个看起来与普通水井并无二致的老井,却有着不凡的身世。当年,这口老井打出来的水酿出美酒,被康熙、乾隆等四位大清皇帝10次东巡盛京拜祖时饮用,并用此酒拜祭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一举成就了大清贡酒的地位,也赢得了它传奇的经历。它就是中国最老的一口酒井—龙潭水。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晁错人缘儿不好,《汉书》评价晁错:"峭(严厉)""直(正直)""刻(苛刻)""深(心狠)"。当然,晁错提出"削藩策"是正确的,但不幸的是,当七国叛乱后,晁错在成大事的机遇面前,把"至危"留给景帝,把"至安"留给自己,说明他并不具有驾驭这种机会的素质,遗憾地丢掉了性命。苏轼的《晁错论》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也因为晁错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这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而当我们查阅大量史籍资料后,发现晁错的死因不仅仅如此,本文从晁错的人生际遇探究了我们现代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妙用小人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兵征讨南唐。临行前,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16.
溥仪自1932年担任伪满洲国执政以来,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傀儡元首生涯,无论是担任"执政"或是"皇帝",其元首地位的傀儡性质从未发生改变,依然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下。本文从伪满元首溥仪的这一人物角度出发,运用史料,从溥仪由执政到皇帝,二次赴日以及作为元首被操纵和限制等方面充分论证伪满政权的傀儡性。  相似文献   

17.
周举不徇私     
东汉顺帝时期,皇帝下诏,令群臣推荐武猛、刚毅之才。当时担任尚书令的左雄便推荐了冀州刺史周举任尚书。周举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品德,受到朝野上下的敬佩。后来,左雄改任司隶校尉,又推荐了曾任过冀州刺史的冯直任统兵将帅。冯直虽有才气,但口碑不佳,曾因贪污罪受过惩罚。周举了解冯直这一段历史,便向朝廷揭露此事,同时弹劾左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哪一代哪一朝都没有放下过倡廉治贪的旗帜.其间,最恨贪官、治贪最严的皇帝,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了.他起于草芥,深知元代恶政与贪官污吏的联系,当了皇帝后,治贪的决心便一日胜似一日.他说过这样的话:"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于是,以严、酷、猛的手段,发起了一场"廉政风暴".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各地府州县衙门外都可以看见两座很醒目的建筑:左面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相承已久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  相似文献   

19.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威逼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禅位,后周符太后只得屈从。但由于行事仓促,在举行禅位大典时没来得及撰写禅位诏书,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在此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从怀中掏出一份事先拟就的禅位诏书从容递上,使得赵匡胤摆脱了一场尴尬。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其中,对赵匡J膏L的歌功颂德,可谓极尽阿谀之能事,让人肉麻。  相似文献   

20.
黎靖 《党政论坛》2011,(18):52-52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傲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