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世界的整体着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哲学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新的伟大设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治理观、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类哲学"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合"思维和天下情怀,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个难题,问题本身何尝不是?问题的哲学意蕴蕴藏于对问题的基本界定和问题的源始、延续根据、结构及运行机制中。问题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奇异而深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潜在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具全人类之普遍性和进步性的生存方式。它蕴涵并体现着人类的意识、思维能力,展现着人类理性或非理性的光芒,彰显着人类认识的本性和精神,体现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哲学之思是人类的本性;人是思想的存在物,人以思想的方式而不是物质的方式存在着;人作为哲学的存在,哲学是其思想的基础、源泉、精髓和归宿;提出人是思想的动物、哲学的存在,其目的就是要人学会智慧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视阈以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互联化、网络联通化、地球村落化,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人民关切反思的课题。当今世界,各国家、民族、种族、宗教之间冲突不断,杀人、恐怖、战争、动乱时有发生,而化解这些冲突的模式仍然是直接军事干涉、支持反对派、经济制裁、宣扬民主价值观、挑起争端等,给人民带来灾难与不幸。哲学不是书斋里的知识,在建构世界新秩序方面,中国哲学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的前提是,中国哲学必须从自己的思想资源出发,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心自然、关心生活、关心人类的未来。对人类命运、时代问题和世界秩序的关切,凸显了中国哲学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慧 《学习与实践》2012,(9):103-108
站在知识论立场上的传统哲学,以一种实体化的思维方式去寻求人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种理论路径不但没有实现为人"有意义"的生活奠基,反而造成了本质主义的相对过剩。恰恰遗忘了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失落了人的意义。传统哲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关怀人的哲学的终结,而是转向自觉探寻人类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出路,从而确立哲学本有的独特功能和生活价值。现代哲学自觉承担起了在生活世界中找寻意义的思想任务,并通过文化哲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哲学三条路径对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为人类追求理想生活和开创新世界提供了新的意义尺度,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可供反思和选择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王军伟 《前沿》2013,(20):47-48
传统哲学不能保证其准则被人们有效施行运用,这使得霍布斯转而求助于历史,于是便诞生一种新型的政治哲学.新政治哲学虽然蕴含历史,但历史却不是它的基础,其基础仍然是哲学.历史是个别经验,而哲学却是理念一般.自然状态是形而上学的构想,是理念一般,人类生活一旦分有这种理念一般,便会造成现实的困境,而人的本性是造成这种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内容是高二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弄清相关问题。一、哲学世界观领域价值的含义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指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对哲学上价值含义的理解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把哲学上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学上的价值。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哲学上的价值,则不是指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2.哲学上的价值也不同于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虽然经济学上…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成旺 《思想战线》2012,38(5):70-73
马克思哲学把人的自由实现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之上,真正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抽象自由观,因此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哲学自创立至今,也始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面临广泛争议和严峻挑战,承受着诸多消极评价,其原因既由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其批评者未能在本质层面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独特哲学智慧。认真梳理马克思哲学所受到的消极历史评价及其根源并作出积极回应,是马克思哲学有效走向当代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在全面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方面的努力,对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负面评价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我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而不是在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  相似文献   

11.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我们人类与其说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倒不如说是愈来愈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人为世界里。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日趋膨胀着的人为的、或说是人工的、人造的复杂系统。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为世界的进化史。 哲学是站在人类理性智慧之巅从整体上把握人和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一定时代的哲学,应该为相应时代的人类提供一幅完整而不应是零散的世界图  相似文献   

12.
汪晓阳 《求索》2013,(3):102-105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中,同时也生活于意义世界中。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成为人与其他生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意义世界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独特领域。从哲学价值的视域来考察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从价值的维度来理解意义世界的生存、嬗变及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察自然物、人造物以及人自身作为主体的人的对象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民歌的独特风格,它有别于诗人的创作。诗人独特风格的形成,虽然也有接受传统风格的一方面,但主要方面却是诗人自己的东西。诗人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性格、趣味、审美观、创作方法等。这种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等,虽然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毕竟是个人特有的,这些个人特有的东西是形成诗人独特风格的主要依据。民歌的创作却非一人所作,是集体加工,长时期流传下来的,它是这个民族的产物。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风土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人类文明史漫长的生存抗争与竞争、农牧生产与科技变革、社会生活发展和管理理念革新进程中,作为植物和动物、天界和地界、人界和神界的多重界面兼职者和中介者,蜜蜂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思想伴侣,是人类"精神史诗的首选证人"。在如今这个大众评阅时代,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哲学入门书持续热销,成为读书和出版界的常态。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伯特兰·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都已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哲学入门经典。但最近上架的新书  相似文献   

15.
终极关怀问题,既是一切价值哲学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价值哲学哩论的实质与核心。任何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实质上都是人本身。价值哲学的终极怀目标,随着人类生活及其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升华。2l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本质上是人自身本质的生成,亦即人对人自身本质的追求、选择、创造和实现。  相似文献   

16.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把一切物质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理解。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脱离人、脱离实践去研究抽象的本质、存在和本体,而是研究实践和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切关系、物质,从而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哲学研究对象发生了转向。而这一转向不仅使哲学的性质、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哲学研究的问题域、视域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同于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独特品格和特性。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本体论,但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哲学总是把“本体”理…  相似文献   

20.
刘复生 《新东方》2009,(8):38-42
海南作家、诗人孔见的诗具有某种冥思的哲学气质,在现代的语汇中深藏着东方传统的文化颖悟力,把对生活场景和细节的精细观察与平易的玄学不露痕迹地结合起来。读他的诗,真正让人感觉到是一个具有哲学思考兴趣和对生活保持反思倾向的思想者在写诗,而不是一位诗人在诗中进行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