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2.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维并进的过程。第一层面是物质文明,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外在凝结在人类劳动的各种物质产品之上,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说到底,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中来的。”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的水平。第二个层面是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总和,表现为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它内在地蕴涵于人类种…  相似文献   

4.
黄湘燕 《湖湘论坛》2001,14(5):63-6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战略和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理念,与传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别或不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或发展模式,表明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是人类自然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凌驾于万物之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行“征服”。在这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发展观指导下,以一种征服者的快意和掠夺者的态度对待自然,野蛮贪婪地开发自然,…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呢? 人们为了要生活,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在,都在一定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书籍,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医学创造方面的总结,是初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书籍。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但由于社会历史的限制,不免泥沙俱下而夹杂着不正确的部分。医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应该导源到人类的起源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因为人类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出现不能理解而归之于“神”,继而产生了“巫”,此间在医学上就存在了唯物与唯心两种思想。先秦时期及其以前的奴隶起义,表现了不“畏天命”,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是《内经》中唯物观点的产生渊源。历来的奴…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是在人们对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之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之下,衍生出相应的自然生态道德观和行为原则及规范。本文试图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视野下的自然生态道德进行基本的探讨,并做一大致的概括总结。(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远古时代,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  相似文献   

8.
生:老师,人类社会既然是从奴隶社会开始才进入文明时代,这就表明原始社会毫无文明可言,对吗?师:不能这样讲。“文明”和“文明时代”不是同一个概念。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进步状况。所谓文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社会的蒙昧、野蛮时代之后的一个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奴隶制、封建制和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三大时期。换句话说,文明时代也就是阶级社会阶段。搞清了文明和文明时代的内涵,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及其成果也表现为缓慢…  相似文献   

9.
一、两个文明协调与发展的相对性及绝对性社会的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对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所达到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状况的统称。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直接产物,它充分显示着人类在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  相似文献   

10.
于英  胡延风 《前沿》2010,(9):156-159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存在状态不断提升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具有了明显的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的能力之后,对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以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次新飞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统筹解决人类自然和社会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文明的系统结构及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明应包括制度文明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论述社会文明的,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党的十二大正是从社会实践着眼,把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分别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概括并不意味着文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     
《今日浙江》2010,(12):57-57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总之,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是这种能力和力量使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经济的发展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并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推动了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物质文明和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征服论”、“改造说”的支配下,人们有时为了谋图眼前利益或经济的一时发展,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掠夺式的开发,人祸与天灾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危机。值此重温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警告…  相似文献   

14.
徐昌文  史波 《理论月刊》2006,42(9):38-40
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生”的生态哲学实际上是自然界的权利思想的体现,自然界的权利依靠人对孝、仁、爱和善恶等内在道德规范的超越和顺应自然来保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文通过对中西、儒道自然界权利思想的比较,指出我国传统哲学中自然界权利思想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或社会的精神文明,分别由人对自  相似文献   

16.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从根本上说,物质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果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力,它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对自然的关系,它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初民社会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的系统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4页)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中主要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情况,由此又衍生出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的区别,使得在不同的地域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天然形成的自然材料予以变革、加工、创造出的自然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各种自然物。科学技术是人工自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工自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主要地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来表征。我们可以大致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以前,这是人依附自然,受自然界的奴役的阶段。由于仅能制造、使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只能进行极微小的改变,故而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环境,这一阶段的人工自然属于原始型;第…  相似文献   

19.
罗炽 《湖湘论坛》2001,14(1):10-11
人从自然界异化出来结成人类社会以后,便开始了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是一个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功利目标的创造文明的过程。随着物质文明的进化,精神文明也随之提高,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开拓。这便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根本机制,就在于实践活动中人的功利目标不断更新,如《易》所说:“日新”、“生生不已”。  人生而有欲,永远不会安于现状。亘古以来,人们总是站在现实的起点上,向着美好的明天,一代代地开拓、创造、拼搏。这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冀与企盼,便是…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2,(10):89-89
欧阳恩钱在《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